六郎节又称六月节、七郎节。是壮族民间传统节日。砚山的壮族,特别是侬支系,亦称侬人。一年之中以六郎节、七郎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鸭,制作五色糯米饭祭奉祖先。
六郎节和七郎节,我们当地壮族称“过小年”,时间在农历六月(或七月)初一至初三,共三天。据考察,这个节日是从宋皇佑四年(1052年)以后兴起的。
六郎节起源
壮族侬智高起义军,被宋王朝打败,狄青率官军追赶到今文山州的富宁、广南、麻栗坡和马关一带,围困在一座山上(此山一说是广南的王子山、一说是麻栗坡的羊古垴山)。
侬智高被围在山上,坚持作战数月,在粮食快吃完又缺水时,杀战马,以马血煮饭,以马肉当菜,饱吃一顿,在农历六月初一黎明,冲杀下山,突破重围,扬长而去。
此后,当地壮族人民就以六月初一为节日,纪念这次胜利,怀念侬智高和牺牲的将士。侬智高的部队在六月经过的地区,那里的壮族就过月节;七月经过的地区,那里的壮族过七月节。因为宋王朝最恨侬智高,壮族人民怕纪念侬智高的活动被皇帝知道后派兵镇压,于是,过六月节的地区,就借宋朝将领杨六郎之名,将六月节改为六郎节;过七月节的地区,借杨七郎之名,将七月节改为七郎节。此后,年年纪念,一直未终止,传到今天。
节日活动
最初过六月节,主要习演侬智高杀马,以马血煮饭,以马肉当菜的史实。后来就逐渐增加另外一些新内容:杀牛代马;以近似马血的红饭草汁水染糯米来代替马血煮的饭。
再后来,染的饭又增加了花色品种,用羊咪咪花煮汁水染黄饭,用蓝柏菜汁染紫饭,用芝麻杆烧灰泡水染黑饭……有条件的人家染十五种颜色。一般的染七色或五色。但红、白、蓝、黑四色不可缺少。在侬智高的部队中,除大部分是壮族外,还有瑶、彝、汉等族的将士。红色代表壮族,是主祭品;蓝色代表瑶族,黑色代表彝族,白色代表汉族。
节日到来之前,德高望重的长辈召集全寨人的会议,商量祭献仪式,捐钱买牛。各家各户,都春糯米,凑集染各种花饭的颜料。并打扫卫生,使屋里屋外干干净净。节日的凌晨,壮家妇女鸡叫就起来,将各种颜色的糯米分别染好蒸熟。早晨,家长收拾打扮一番,将一颤红通通的糯米饭抬到门口竹制的掌台上,支在正中央;将代表瑶、彝、汉三族的将士的蓝、黑、白糯米饭各舀一碗支在红糯饭周围;把香点燃,插在六截芭蕉杆上,支在花糯饭外围,摆成月牙形。接着,抬出熟透的雄鸡放好。此时,家长才念念有词,敬献侬智高。敬献完毕,一家老小团团围在堂屋中,品尝香喷喷的各种花糯饭。
当天早饭后,每家一人,由德高望重的长辈领着,拉着牛,带着各种家具和杀牛刀,到村边的龙树下杀牛。牛拉到龙树下,长辈以活牛和酒祭献。祭献礼仪和念词护大体与家中的相同。接着杀牛户牛肉熟后,再次祭献一番。傍晚,全寨男女老少带着碗筷和饭到龙树下吃牛肉。吃不完的牛肉平均分,每家一份带回家。初一祭献完毕,初二、初三就不再搞了。
在后两天中,姑娘们穿着崭新的衣裳和长裙,戴着亮晃晃的银饰,成群结队,去找小伙子唱歌。小伙子也收拾打扮一番,来找小姑娘。有的到邻近寨子唱,有的请来本寨唱,有的在村头寨尾唱,有的在家里唱。唱得情投意合的,征得爹妈同意,谷黄米熟时成亲,没有成双成对的,继续找别的人唱。已婚的男女,就赛唱盖房子歌、种棉花歌和古歌。千里壮乡,成了歌的海洋,此起彼伏,婉转悠扬,一派欢腾!老年人串亲走戚,互相做客。成年男子,就领着猎狗,拿着猎枪,成群结队上山打猎。
在六郎节里,不管哪村哪寨,都喜气洋洋,到处飘着酒肉的香味,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