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宝子们!大家好,我是开心!
今日是农历闰六月二十二日,恰逢末伏时节。夏日的余温还在空气中徘徊,清晨的露水却已带着几分凉意,这样的日子里,老祖宗留下的 “吃三样,做一事” 的习俗,像一串穿起时光的珠子,既藏着顺应时节的智慧,也裹着对生活最朴素的期盼。
第一样:金丝麦饼里的烟火气

晋陕地区的清晨,总能闻到街巷里飘来的麦香。闰六月二十二的灶台前,新收的麦粉正被温水唤醒,揉成的面团在案板上醒得愈发柔软。主妇们卷起袖子,将醒好的面团抻拉成细如发丝的线条,指尖翻飞间,金色的 “丝线” 盘成圆圆的饼坯,若是加入南瓜泥,整个面团便染上暖融融的橙黄,像把秋日的阳光揉了进去。

铁锅烧热,饼坯贴在锅壁上滋滋作响,很快就鼓起金黄的肚皮。揭开锅盖的瞬间,麦香混着南瓜的清甜漫出来,咬一口外酥里软,舌尖能尝到阳光晒透麦粒的醇厚。老人们坐在炕头,看着小辈们吃得香甜,总说这饼是 “牵福续运” 的,闰月多出来的时光里积攒的好运气,都能被这丝丝缕缕的麦香牢牢牵在手里,跟着日子慢慢走。
第二样:翡翠凉粉里的清凉意

三峡巫山的山野间,晨露还挂在臭黄荆叶上时,采叶人已经挎着竹篮走进林子。这些带着特殊气息的叶片,经阳光晒得半干,便要投入滚烫的沸水中。双手在热水里反复揉搓叶片,绿色的汁液渐渐融进水里,滤去残渣后静置在陶盆中,不多时就凝结成透亮的翡翠凉粉,像把山间的清泉冻成了固体。

末伏的午后最是闷热,盛一碗凉粉,浇上蒜泥和醋水,筷子挑起时能看见透亮的质感。入口先是带着草木的清爽,慢慢化作润喉的凉,顺着喉咙滑下去,浑身的燥热仿佛被拂去一层。当地人说,这凉粉是山给的礼物,闰六月的湿热气再重,吃一碗就能让身子骨透着清爽,把积攒的沉浊都带走,留个干净通透的底子。
第三样:三合糯米糕里的甜滋味

南方的蒸笼在这天总冒着白汽,糯米提前泡得饱满,和红豆、红枣一层层铺进笼屉。大火烧开后,蒸汽裹着米香、豆香、枣香在厨房打转,揭开笼盖时,糯米黏黏地粘在一起,红豆的沙软混着红枣的蜜甜,挖一勺放在碗里,不用加糖就够甜。

老人用木勺把糕分到孩子们碗里,说这是 “五谷丰登” 的味道。末伏正是秋收的前奏,地里的庄稼等着饱满,桌上的糯米糕像是提前尝了丰收的甜。每一口都是对自然馈赠的感谢,也是盼着接下来的日子,粮仓能堆得满满,锅里的饭永远冒着热气,一家人总能围坐在一起,吃着这样的甜糯。
要做的事:扫屋除尘迎清欢
太阳升高些,巷子里就传来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闰六月的潮湿气容易藏在角落,墙角的蛛网、柜顶的浮尘、窗帘上的霉味,都要趁着晴天一一清理。人们拿着长杆扫帚,先扫房梁上的灰,再擦墙上的印记,然后挪开桌椅,把地板擦得能映出人影,最后拆下窗帘,在院子里搭起绳子晾晒。

阳光穿过洗干净的窗帘,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空气里飘着皂角的清香。扫出去的是积灰,留下来的是敞亮,老辈人说这是把藏着的 “晦气、旧霉” 都请出去,让屋子像被阳光洗过一样。等风把窗帘吹干,再重新挂上,拉起来时带着阳光的味道,仿佛连日子都变得明朗起来,静静等着秋天迈着步子走来。
末伏的日子,就藏在这些烟火气里。一口麦饼的香,一碗凉粉的凉,一块米糕的甜,一间敞亮的屋,不只是习俗的延续,更是对生活的认真。当这些细碎的美好串起来,日子便有了温度,平安顺遂也不再是遥远的期盼,而是藏在每一个认真过好的当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