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珍佛说十王经,揭示生死轮回,描绘地狱往生之旅

敦煌遗珍佛说十王经,揭示生死轮回,描绘地狱往生之旅"/

您说得非常准确!《佛说十王经》(简称《十王经》)确实是敦煌遗书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它以生动的叙事描绘了人死后经历十方阎罗王审判、根据生前业报投生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的过程。
这部经的主要特点和描绘内容包括:
1. "核心内容:" 经文详细叙述了亡者去世后,灵魂(或称“神识”)离开身体,先后经过“四大王”(初判生死)、“五道判官”(二判地狱饿鬼)、“六道判官”(三判人天)以及“十王”(四判善恶定业)的审判过程。 2. "十王审判:" 这十位阎罗王分别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阎罗王、平等王、成化王、转轮王、冰寒王、热恼王、大判官王。每位王都有其特定的职责,根据亡者的善恶行为进行记录和评判,最终决定其来世去向。 3. "业报轮回:" 经文清晰地体现了佛教的业报(Karma)和轮回(Reincarnation)思想。根据亡者在世时的善恶行为,会受到相应的果报:善者可能往生天堂或人间善道,恶者则可能堕入地狱、饿鬼或畜

相关内容:

《佛说阎罗王授记四众预修生七往生净土经》(简称《佛说十王经》),约撰成于晚唐五代,“地狱十王”信仰的形成缘于佛教地狱思想、因果报应思想、三世轮回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鬼神魂魄思想之结合。

主要讲:佛 在 鸠尸那城 阿维跋提河边 娑罗双树间,临涅槃时,为诸菩萨、摩诃萨、天龙神王、四大天王、阎罗天子、太山府君、司命司录、五道大神、地狱典官等授记说法。劝众生造此经及诸尊像以荐拔亡魂、七七修斋造像以报父母恩,令得升天。

人死后从头七、二七直至七七,百日、一年、三年,亡魂将逐一经过十王殿,亡人家属须祈请十王作斋修福,写经造像,便可拔除亡魂罪业,使之“不生三恶涂(途),不入一切诸大地狱”,而往生天道。

过十王若阙一斋,则滞在一王,留连受苦一年。若生人为己预修七斋,于每月十五、三十日两天持斋,“供养三宝,祈设十王,修名纳状,奏上六曹”,如此则死后可“配生快乐之处,不住中阴四十九日,不待男女追救命。”

敦煌遗书中《十王经变》共存世5卷。法国伯希和收集有3卷,英国施坦因收集2卷,本经卷属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滚动条式手抄彩绘卷。图文并茂、首尾完整的纸质彩绘长卷。此画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彩绘插图经文的原貌,为彩色连环画之早期样本,在绘画史上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本文所讲绘卷,首题《佛说阎罗王授记四众预修生七往生净土经》,尾题《佛说十王经》,内容包括经文、赞颂,以及14幅彩绘插图。画风古朴,十分珍罕,是法国伯希和从敦煌带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阎罗王授记经》3种绘卷之一。

分别为:1.卷首释迦牟尼说法图;2.六菩萨图;3.持黑幡乘黑马黑衣使者;4.第一七日过秦广王;5.第二七日过初江王;6.第三七日过宋帝王;7.第四七日过五官王;8.第五七日阎罗王;9.第六七日过变成王;10.第七七日过太山王;11.第八百日过平等王;12.第九一年过都市王;13.第十三年过五道转轮王;14.赦免解脱图。

第一图绘 为卷首画

释迦牟尼坐于莲座上呈说法状,两边是佛弟子舍利弗和目连。十王对称坐于佛之下二侧,十王身后各有二判官。中间位置圣坛两边为道明和尚和梳双髻的善恶二童子。

第二图绘 六菩萨

以地藏菩萨为首,余为观音菩萨、龙树菩萨、长悲菩萨、陀罗尼菩萨和金刚藏菩萨。显示了地藏菩萨在十王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图绘 一黑衣使者乘黑马、把黑幡

为阎罗王派去检亡人家功德。

第四图绘 亡人一七日过秦广王

秦广王居殿内案后,旁立善恶童女。下有一官员正在禀报。前为二戴枷锁罪人已带到,右立一持经卷妇人,象征她生前积有善业。显示了有“善”业、“恶”业亡人之不同待遇。

秦广王:冥界十王的第一王。掌理亡者在冥途初七日间之事。相传人死后,先到此地,以衡量生前罪业轻重。

第五图绘 亡人二七日过初江王

图中初江王坐于王案后,头戴折巾冠,身着宽袍大袖官服,桥头一戴幞头穿长袍手持幡官员,亡人在度奈河。具善业之有德妇人则神定气闲地从桥上走过。

有罪业之亡人正在渡河,其中一人戴枷锁,一鬼卒举叉催赶,表现出赞曰“二七亡人渡奈河,千群万队涉江波,引路牛头肩挟棒,催行鬼卒手擎叉”的情景,显示出有“善”业、“恶”业亡人之不同待遇。

初江王:冥界十王之第二王。又称楚江王。系监视亡者渡河的冥官。相传人死后,中有之身于二七日(即第二个七日)至此王厅。

其间须经三途河(即奈河),于河畔衣领树下,有脱衣婆,待亡人来,即剥取亡人之衣,交予悬衣翁悬之于树枝,量罪之轻重;若罪重而树枝垂下时,引路牛头及催行马头两鬼即逐其往王厅审判。

第六幅图绘 亡人三七日过宋帝王的栖惶境地

亡人戴枷被牛头鬼卒持棒赶催。

宋帝王:冥界十王之第三王。依《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与《预修十王生七经》所载,此王系治人邪淫罪之冥官。亡者在冥途中,于第三个七日至位于二江岸上之此王大殿。

第七图绘 亡人四七日过五官王殿

殿中有一业称,可衡量亡人前生之善行与恶行。

五官王:冥界十王之第四王。即于三江间建大殿,治众生妄语罪的冥官。大殿左右各有一舍,左秤量舍,右勘录舍。左有高台,台上有秤量幢,业匠构巧,悬七秤量,身口七罪为纪轻重。意业所作不悬秤量。次至镜台当见镜影。

第八图绘 亡人五七日过阎罗王殿

殿中业镜可准确反映亡人前生的行为。此业镜中正在显示戴枷锁罪亡人在世时宰杀牲畜的场景,说明亡人在生的行为均被记录在案,想侥幸逃过冥王审判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可能给民众极大的震撼力。

此图中地藏菩萨与阎罗王并坐,道明和尚和金毛狮子伴随一旁,地藏菩萨给亡人带来了被救拔的希望。

阎罗王:冥界十王之第五王。又称阎魔罗王、阎罗天子、琰魔等名。掌理亡者死后第五七日间之事。在十王之中,惟有“阎魔王”是印度所固有的。传说谓其本地系地藏菩萨。亡者于死后的第五个七日,诣此王厅前,定罪业轻重。

据《十王经》所述,阎魔王宫有光明王院及善名称院二者。前者的中央有业镜(净颇黎镜),亡者至其前时,生前善恶业悉现,俱生神一一证之,业果难逃;善名称院则系地藏菩萨及其眷属所住之处。

第九图绘 亡人六七日过变成王

画出了具有善、恶两种不同业缘的不同果报。善人乘云升向天,而恶人则被关在地狱之中。“日日只看功德力,天堂地狱在须臾”,向众生强调作功德的重要性。

第十图绘 亡人七七过泰山王

为中阴阶段,七七四十九天暂告一段落。中国传统民间信仰认为人死魂归泰山,泰山府君在民间的地位根深蒂固,这可能是将泰山王置于七七日的原因吧。

第十一图绘 亡人百日过平正王殿

描绘亡人身遭枷杻被鞭伤的悲惨状况,劝导男女众生努力修功德,免落地狱苦处长。

第十二图绘 亡人一年过都市王

到此王时六道轮回仍未定,劝导众生造经造像出迷津。

第十三图绘 亡人三年过五道转轮王

五道转轮王身着铠甲,作武将打扮,图中画有五道,亡魂将从此转入下生的轮回当中。图中上方还画有一搭有动物皮的架子,似乎强调判决立刻生效,一旦入畜生道,就马上披上下生要做的动物皮。

第十四图绘 即最后一图绘亡人解脱图

给人们从中阴、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的希望。图中亡人在由牛头鬼卒所守地狱中受苦,文曰:十斋具足,免十恶罪,放其升天,说明努力修斋功德具,恒沙诸罪自消亡。侧有地藏菩萨给了亡人被救助的希望。

《佛说阎罗王授记四众预修生七往生凈土经》全图

年代:晚唐五代

材质:水墨 纸本 彩绘

尺寸:纵:30cm ×横:615.2 cm

藏地: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伯希和敦煌手稿


发布于 2025-08-16 13:43
收藏
1
上一篇:因疫情丧命者遗言警示,灵魂离去的瞬间,我们能带走什么? 下一篇:人死灯灭时,我们能带走什么,又如何惊醒沉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