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旅行者揭秘,古代“老年证”——鸠杖的传奇故事(十三期)

历史旅行者揭秘,古代“老年证”——鸠杖的传奇故事(十三期)"/

让我们一同开启这段历史旅行,探索古代中国的“老年证”——鸠杖。
---
"历史旅行者 | 古代的“老年证”——鸠杖(十三期)"
大家好,欢迎回到我们的历史旅行系列。在现代社会,我们年满一定年龄,可以领取“老年人证”,享受相应的优待和福利。那么,在古代,当我们的先民步入晚年,他们是否有类似的“老年证明”呢?答案是肯定的。今天,我们就来探寻这件充满历史意蕴的“古代老年证”——"鸠杖"。
"一、 鸠杖的形制与象征"
“鸠杖”并非普通的拐杖,它有着特定的形制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1. "材质与工艺":鸠杖通常由上好木材制成,经过精细的雕刻和打磨,坚固耐用。有些高级的鸠杖甚至镶嵌有金属装饰,彰显持杖者的身份。 2. "杖首之鸠":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杖首(顶端)雕刻的"翠鸟(鸠)"。翠鸟,又称“鸣鸠”,是一种羽毛色彩鲜艳、姿态优美的水鸟。在古代文化中,翠鸟常被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 3. "杖身之纹":除了杖首,鸠杖的杖身也可能雕刻有云纹、回纹等吉祥图案,寓意着祥瑞和尊贵。
"二、 鸠杖

相关内容:

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老百姓既没有养老保险等“五险一金”,也基本没有退休工资,家庭养老的严峻性远远超过现代。但古人自古坚守百事孝为先的伦理道德,政府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赋予老人更多的尊严。其中,“鸠杖”就是一种特别的身份证明,不啻现代的老年证。

古代的“老年证”——鸠杖

“鸠杖”是在扶手处做成一只斑鸠鸟形状的手杖,材质有青铜的、木质的,也有玉质的。一般由帝王赐予老人使用,又叫“王杖”。在青海3 500年前的墓地中,曾出土两件青铜鸠杖首, 它们是作为部落首领权势的象征。

鸠杖实物图

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孝道,对养老问题更加重视,提上了一个更高层次。推行了一套特殊的优惠政策,也推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特别是对“家庭养老”,有着极严的规定和要求。

从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给老人“赐杖”的制度在汉朝被正式确立。

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曾做鸠杖赠送高龄老人,开了汉朝赐杖的先河。

汉宣帝刘询建立了高年受王杖的制度,规定凡是80岁以上的老人,由朝廷授以鸠杖,享有一系列的特权和殊荣。

但为什么要把手杖的头做成斑鸠鸟的形状,有一则有趣的传说。

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

“俗说高祖与项羽战,败于京索,遁丛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正鸣其上,追者以为鸟在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以赐老者。”

刘邦和项羽在楚汉之争时,刘邦兵败,项羽穷追不舍。

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刘邦躲藏在树丛中。当时正好有一只斑鸠落在树上鸣叫,项羽的追兵赶到,理所当然地认为树下无人,就没去树那边搜查。

有了斑鸠的掩护,刘邦才化险为夷。

后来,刘邦当了皇帝,为纪念这只与众不同的鸟,就做了鸠杖赐予老人。

这一传说虽不可信, 因为有出土的文物可知早在汉代以前就有鸠杖了,但体现了汉代由鸠杖关联到对尊老现象的重视。

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 ——《王杖诏命书》

《王杖诏命书》

为了保证鸠杖的权威性,汉朝出台了相应的法规。1959年至1981年,从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先后出土了8根王杖(鸠杖),还随之出土了《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木简。

《王杖诏令册》全文近600字,规定了70岁以上老人应该享受的生活和政治待遇,有学者称其为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其中有一项规定:70岁以上老人即使触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诉,继承了先秦时期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的制度。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招待寿星的仪式,安排了盛大的宴会,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的古稀老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同时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王杖。

鸠杖象征着长者不可侵犯的地位,具有尊老养老的文化意义,体现了中国自古坚持的“孝”文化。在分工发达的现代社会,即使养老越来越多地依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但纵观古今孝道文化和敬老的精神内核始终未有所改变。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安宇 综合中国网、华西新闻等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发布于 2025-08-16 08:12
收藏
1
上一篇:图说 | 共享“梅”好时节,梅香四溢,共享美好时光 下一篇:是主人也是座上客,双重身份的优雅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