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胖瑾phoebe 帝都索记
今天我们将从当代北京穿越回800年前,一点点走过都城的变迁,对比历史与现在,寻找仍然可见的历史印记。
上图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示了4个不同时期的北京城址地图,形象和直观地呈现出北京城址的历史变化。(图片来源:北京印迹网站)金中都:北京建都之始的位置与遗迹金中都是北京作为王朝都城的起点,由金海陵王完颜亮于1153年迁都后营建,其遗址位于今北京市西南部,主要覆盖西城区广安门至丰台区右安门一带。
具体位置:金中都的核心区域以广安门为中心,东至菜市口、陶然亭,西达丰台区凤凰嘴村(现存城墙遗迹),南抵凉水河(右安门外),北界宣武门内。这一范围大致相当于今西城区南部及丰台区东北部,丽泽商务区、北京西站东南部均属当年城内区域。广安门附近是金中都的彰义门所在地,而皇宫区位于广安门南滨河路一带。金中都的遗存较少,但仍有重要发现: 1. 城墙遗址:丰台区凤凰嘴村、高楼村残存夯土城墙,是仅存的城垣片段。 2. 水关遗址:右安门外辽金城垣博物馆内保存了金中都的排水设施,印证了当时的城市建设技术。 3. 街道痕迹:部分唐代幽州、辽南京的旧街巷被金中都沿用,如牛街附近仍保留历史脉络。 (博物馆链接:https://www.beijing.gov.cn/renwen/rwzyd/bwg/bjljcbwg/202301/t20230112_2897601.html) 元大都:北京现代城市格局的奠基者汉族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有机结合的元大都,基本位于今天北京市二环路以内的核心区域,相比于明清北京城稍大。
具体位置:元大都的城垣范围较明清北京城更为广阔,其北界延伸至今北土城路-健德门一线(现存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即其见证),南界约在长安街北侧,东西则分别对应今东直门-朝阳门和西直门-阜成门一线,充分展现了元代统治者的宏大气魄。今天的北京城仍处处可见元大都的印记:1.积水潭(什刹海)作为元代大运河的北方终点,曾是帝国漕运的枢纽;2.万宁桥(后门桥)依然横卧在当年的通惠河上;3.肃清门瓮城遗址默默矗立在北师大校园内,诉说着往昔的辉煌;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大都北土城遗址公园保存着长达12公里的城墙遗迹,夯土层清晰可见,成为触摸这段历史最直接的载体。作为北京市内最大的带状公园,其集历史遗迹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休闲游览于一体。作为北京建城史上的关键节点,元大都不仅开创了"中轴对称、棋盘路网"的城市规划典范,其先进的供排水系统和科学的街区划分,都展现了13世纪世界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明代北京城:中国传统都城的巅峰之作作为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明代北京城奠定了今日北京老城的基本格局(北京二环)。这座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历时14年建成的伟大都城,在元大都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改造:北城墙南移5里至今日北二环一线,南城墙拓展至前三门大街,形成了周长约40里的内城。嘉靖年间(1553年)又增筑外城,最终构成举世闻名的"凸"字形城市轮廓,这一独特形制一直延续到清代。
明代北京城最显著的特征是其严整的四重城垣体系:最核心的紫禁城(今故宫)是帝国权力中心,外围的皇城环绕着皇家园林与衙署,内城居住着官僚贵族,外城则容纳市井百姓。这种"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的层级结构,完美体现了封建礼制秩序。城市中轴线从永定门延伸至钟鼓楼,串联起天坛、正阳门、故宫、景山等标志性建筑,形成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轴线。
北京延续着明代北京的肌理:1.城门与城墙:正阳门城楼(明内城正门)和德胜门箭楼(北方防御要冲)巍然矗立;明城墙遗址公园保留着1.5公里的古城墙;2.水系与街巷玉河故道(东城区)可见明代漕运系统;南锣鼓巷等胡同肌理延续着明代街巷格局。明代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集大成者,其"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深刻体现了礼制思想,而坚固的城防体系(城墙厚达20米)则彰显了帝国威仪。清代都城:承续与变革中的北京城清代(1644—1912年)的北京城基本沿用了明代都城的空间格局,但通过一系列改建和功能调整,使这座古都呈现出新的面貌。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清代北京在继承明代"四九城"框架的同时,也融入了满族文化特色,并因应时代需求进行了重要变革。相比于明代,清代都城的内外格局基本没变。但顺治五年(1648年)实行"旗民分城",内城专属八旗军民,汉官商民迁往外城,形成"内满外汉"格局;并且逐步修建畅春园、圆明园、颐和园等,形成"三山五园"的离宫体系。
清代北京城的物质遗存至今仍然构成北京老城的核心:1.故宫: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太和殿等主要建筑保持康熙年间规制;2.胡同四合院:内城典型居住区多定型于清代(如什刹海周边);3.商业街区:前门-大栅栏格局形成于清代鼎盛期;4.西郊园林:颐和园、圆明园遗址等见证清代皇家园林文化;
清代北京城在继承明代物质空间的同时,通过功能重组和文化融合,使其发展成为更具多元特质的帝都。这种"形制承续、内涵革新"的特点,使北京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空间典范。今天北京老城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正是明清两代都城建设者共同铸就的。总结北京城址变迁浓缩了中华都城规划演进的精华。元大都的棋盘路网、明代的三重城垣、清代的多元文化融合,共同塑造了北京"历史层积"的城市特色。如今二环路基本沿明清城垣而建,中轴线申遗成功,什刹海、前门等历史片区仍延续着古都肌理,这种"古今叠合"的独特风貌,正是北京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价值所在。参考文章: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1695694196419313&wfr=spider&for=pc-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