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城风云录——前世今生的辉煌变迁

北京,都城风云录——前世今生的辉煌变迁"/

我们来聊聊北京这座伟大都市的前世今生。北京的历史极其悠久和辉煌,从古至今,它经历了多次的兴衰、变迁和角色的转换,最终成为今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前世:多朝古都的辉煌与沧桑"
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这里是燕国的都城(称为蓟)。但真正让北京声名鹊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城”,是从金朝开始的。
1. "金朝(1115-1234):陪都起步"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将首都设在东北的会宁府(今哈尔滨阿城)。但为了更好地统治华北,他们于1153年将首都南迁至燕京,并改名为"中都(Zhongdu)"。这是北京首次作为统一王朝的核心政治中心,开始了它作为“北京”(意为“北方之京”)的称谓之旅。中都的建设奠定了后来元大都的基础。
2. "元朝(1271-1368):大一统帝都的建立"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忽必烈决心在金中都的东北方向,建造一座规模更为宏大、规划更为先进的都城。 "元大都(Da Dading)":从1267年开始营建,历时近二十年。它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基本的中轴线格局,并引入了先进的规划理念

相关内容:

转自 胖瑾phoebe 帝都索记


北京作为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古老都城,其城市格局与文化内涵的演变,深刻反映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历程。本文参考了相关资料,简单梳理了北京作为都城的前世今生。


-金-

在北京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开始成为首都是在金代。

金朝海陵王在弑杀金熙宗之后,决定把都城从金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境内)迁移到燕京(今北京),改称为中都大兴府。

海陵王对原有的燕京城进行了大规模地扩展及改造,扩展的结果之一就是把原来每面城墙上只有两门增加为三门(唯有北面四门),总数由八门增加为十三门。

扩展及改造的结果之二,是在中都城的城中心建造了皇城和宫殿,从而形成了一条纵贯全城南北的中轴线。

(图片来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91%E4%B8%AD%E9%83%BD/1996124?fromtitle=%E9%87%91%E4%B8%AD%E9%83%BD%E5%9F%8E&fromid=2486288)

-元-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在攻灭南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开始在金中都城的东北建造了一座新的都城,号称元大都。

元大都的布局设计,体现了汉族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有机结合。 新建造的大都皇城,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太液池东侧为皇宫正殿大明殿及皇后居住的延春阁,整体坐落于全城的中轴线上,以中华民族以“中”为基准的文化主题的体现。 西侧为皇太子的东宫及皇太后的兴圣宫,这种环湖建造宫殿的模式,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文化主题。 在皇城外,元大都也首次实现了先秦《周礼·考工记》中的“左祖右社”,即在大都城东齐化门(今朝阳门)内建造了太庙,而在都城西面的平则门(今阜成门)内建造了社稷坛,形成左右对称的格局。 在中国古代,社稷代表的是国家,太庙代表的是祖先,为国尽忠,为家尽孝,代表决策者的“忠”“孝”之道。

(图片来源: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4151525117391982470)

-明-

到了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将大都城降为北平府,封皇子朱棣为燕王,镇守于此。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权,史称明成祖。明成祖定都北京,一方面沿用了元大都的遗存模式;另一方面,则是仿效了南京都城的建造模式。

明代都城以元大都皇城为全城中心。 在太液池东侧建紫禁城,且分为外朝、内廷的格局,外朝三殿为皇帝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内廷两宫及东西六宫为帝王及后妃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以太液池为中心建独立的皇家园林——西苑。这种宫殿格局的变化,在文化主题方面重新加以展示,表现出农耕文化中“内外有别”、宫殿与园林完全分开的观念,而除去了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诸多因素。 仿照南京都城,将太庙和社稷坛从皇城两侧迁移到皇城南面,仍然是东、西对称,但“左祖右社”的文化主题更加突出。

明代中期,明世宗对北京进行了大规模完成,建造了南城。与此同时,对许多都城设施加以改造,大致形成了今日北京的主题格局。

其一,是把北京中轴线的南端进一步向南延伸,从正阳门(俗称前门)延伸到永定门。经过延伸的中轴线全长7.8公里。

其二,是把原来的合祭诸神的郊坛,以祭祀对象、方位等区分为,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

(图片来源: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4151525117391982470)

-清-

清朝定都北京后,进一步完善了北京的中轴线。

首先,对紫禁城北面的景山加以改造,在山上建有五座亭子,使景山成为整个北京城的镇山。 同时,又在景山建有寿皇殿,与奉先殿同为供奉祖先御容的场所,以便清朝帝王及宗亲岁时祭祀。 寿皇殿也是坐落在中轴线上,突出了尽“孝”的文化主题。

此外,清朝帝王还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建造有宣仁庙、凝合庙等,以祭祀风、雨、雷、电诸神。

这些清朝新增加的文化设施和明朝遗留的文化设施一起,串联起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主题,使之成为整个北京城最重要的一条文化命脉。

(图片来源:https://wenhui.whb.cn/zhuzhan/xinwen/20230410/515979.html

从金中都的初创,到元大都的革新,再到明清北京的完善,每一段历史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刻的印记。透过这条文化命脉,我们得以窥见北京如何从一座边疆重镇,逐步成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中心,并在今日依然焕发着不朽的魅力。

参考资料:

1)王岗.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当代政治意义.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02):6-10+30.DOI:10.16255/j.cnki.11-5117c.2015.02.002. 2)https://news.sohu.com/a/764157405_121124760

END

发布于 2025-08-15 16:58
收藏
1
上一篇:追溯华夏记忆,直辖市名称演变中的古今变迁探寻 下一篇:北京,千年建都史上的古都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