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省,建文忠臣壮烈殉国,靖难之役中撞柱赴义传千古

王省,建文忠臣壮烈殉国,靖难之役中撞柱赴义传千古"/

您描述的这位“王省”是一位在靖难之役中殉国的建文帝忠臣,他的事迹体现了古代臣子对君主的忠诚,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根据史料记载,在靖难之役中,确实有几位建文帝的臣子因忠于建文帝而选择殉国。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齐泰":建文帝的宰相,靖难之役爆发后,与黄子澄等人一同被燕军俘虏,后绝食身亡。 "黄子澄":建文帝的丞相,靖难之役中负责策划抵抗,兵败后被燕军俘虏,后也绝食身亡。 "方孝孺":建文帝的文学侍从,燕军攻入南京后,方孝孺因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而被燕王诛杀,并诛连十族。
"关于“王省”这个人,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他是因为靖难之役而被捕,并且为了君臣大义撞柱身亡。" 您提到的这个人物可能来源于野史、地方传说,或者是一些文学作品的创作。
"总结:"
靖难之役中确实有忠臣殉国,如齐泰、黄子澄等。 “王省”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以及他的事迹是否如您所述,需要进一步考证。

相关内容:

王省是明朝建文年间的一个忠臣,出生在江西吉水,在洪武五年的时候,他通过科举考试成功考中举人,不久后便跑到南京城去参加会试卷,然而朱元璋觉得他的才能已经足够了,便打破惯例下令免除他参加会试,而直接让吏部去授予他一个较为合适的官职。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王省却以自己父母年老为理由,请求回到家乡赡养双亲,朝廷同意了。后来朝廷又再一次将其征召过来当官,让其负责掌管教化。一天,朱元璋对其进行亲自考察,结果很是满意,决定对其特殊提拔一番。

王省继续以父母年迈,需要人照顾为理由,请求朝廷能够安排自己到,方便赡养双亲的地方去任职。于是乎,朱元璋便将其委任为浮梁教谕,他前后三次任职都是这种教育类的官职,最后被朝廷调到济阳去任职。


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继位的时候,他立马和兵部尚书齐泰、翰林学士黄子澄等人一同商议削藩进程,先后削夺了周、齐、湘、代、岷等几个藩王,对于势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也是对其盯得死死的,派遣张昺作为北平布政使者、谢贵、张信等人为北平都指挥使,葛诚为燕王府长史,宋忠、徐凯、耿王献为都督,分别驻扎在开平、临清、山海关。对于监视和防备燕王朱棣的造反可谓做到了极致。

但朱棣对此的应对也很到位,他选择了装病这一老套但管用的策略,成功麻痹了朱允炆一点时间,而他也利用这些时间积极养精蓄锐,为造反做足各种准备。


到了建文元年七月份的时候,燕王朱棣正式以靖难为旗号发动叛乱,张昺、谢贵、宋忠、马宣等人都被残忍其杀害。后来又先后击败了耿炳文和李景隆两任南军主将,历时四年多终于入主南京,成为永乐皇帝。

而在这一时期,王省作为一个建文帝朱允炆的忠实支持者,坚决不肯效忠朱棣,最终被燕军的游击部队成功抓获。


成为俘虏的王省毫无惧色,应答自如,言语之间尽显慷慨高义,让抓他的人感到很是羞愧,便主动将其给释放了。明省回到济阳后,直接跑到明伦堂上,召集所有的学生,大声地表示:“你们知道明伦堂,这明伦两字是什么意思吧!这个学堂之所以要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你们将来都能够成为明白伦理的人。既然明白伦理,那就怎能将君臣之间,所以本该有的大义所抛弃!”

说完,当场大哭起来,底下的学生听了之后也绷不住大哭。哭完,王省当场选择以头撞柱,为了心中的理想和道义,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发布于 2025-08-15 10:43
收藏
1
上一篇:楼宇烈教授谈敦礼明伦,解码儒家核心思想的现代价值 下一篇:古代文章学视角下的“大文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