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是行星际空间里的尘埃和碎石在地球的大气中快速划过而形成的光迹,这些尘埃和碎石被称作流星体。平时看到的无规律出现的单颗流星,被称为偶发流星;一大群有规律地从辐射点迸发出来的流星,被称为流星雨。
今年秋天的第一场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将来袭,英仙座流星雨有什么特别的吗?如何观测?今年的最佳观测时间点是何时?

2024年8月13日,在新疆哈密大海道拍摄的英仙座流星雨。图片来源:新华社
英仙座流星雨是啥?有什么特点?最佳观测期在何时?
发生在每年8月的英仙座流星雨与发生在1月的象限仪座流星雨、12月的双子座流星雨并称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
星联CSVA联合发起人蒋晨明介绍,相较于流量不稳定的象限仪座流星雨和冬季寒冷时段出现的双子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是最适合北半球公众观测的流星雨,一是极大期出现在夏季,夜间观测气温舒适;二是流量很稳定,极大时ZHR(天顶每时出现率)约有100;三是流星速度快、亮度高且尾迹明显。
英仙座流星雨从7月中下旬可以一直持续到8月下旬,极大日期通常发生在8月12日至14日。地球会运行到其轨道附近,在其轨道附近撒落的流星体会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高速冲击地球大气层产生高温高热并发光的现象,从而为我们带来了绚丽的英仙座流星雨。
今年,英仙座流星雨极大时间发生在8月13日晨,因此8月12日晚到8月13日晨是最好的观测时机。8月12日后半夜,随着英仙座流星雨辐射点升高,可观测到的流星数量会有所增加。另外,8月13日晚也是不错的观测机会。
流星雨大多来源于彗星。英仙座流星雨的母体是周期为133年的109P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这颗彗星最早于1862年7月被美国的路易斯·斯威夫特和霍勒斯·帕内尔·塔特尔先后独立发现。
英仙座流星雨的观测历史也很早。最早的历史记录出现在公元36年,我国史籍《后汉书·天文志》中,记录了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六月戊戌日凌晨出现了一百颗以上的流星。

2023年8月13日,在陕西汉中市留坝县火烧店镇拍摄的英仙座流星雨。图片来源:新华社
最佳观测方式不是用望远镜?该如何观测?
无需携带任何观测设备,裸眼是观测英仙座流星雨的最佳方式。“尽量不要单独行动,最好是结伴而行;选择视野开阔且光污染小的区域,如野外、农村、山顶等;准备好长袖衣服和驱蚊用品;不要只盯着辐射点看,流星可能在天空中的任何地方出现。”星联CSVA联合发起人蒋晨明提醒说。
流星雨的观测效果与观测环境有较大关系,需要平衡舒适度和观赏性。观测者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适合观测的地点:
光污染少
避开城市灯光,建议使用“天文通”小程序查询周边光污染等级。今年月亮太亮,城市郊区和野外差异不大,但避开直射灯光依然是必须的。
视野开阔
流星可能随机出现在天空中的任何一个方位,所以我们需要尽量挑选遮挡少的地区,如果在城市中的话,建议前往绿地或者公园,如果有机会去野外的话,可以选择山顶、农田等环境,避免选择半山腰或者树林里。
天气晴朗
只要天空中有云,哪怕是薄云,也会对观测效果造成极大影响。建议提前2-3天查询目的地天气,有条件的话可以查看云层数据,确保观测地的天气是晴朗的。
交通便捷
野外探星虽浪漫,但没有户外经验的人不要轻易深入偏远地区,可能会遇到陷车、车辆故障甚至发生事故的情况,尽量选道路状况好、信号稳定的地方。
后勤保障
观星基本是通宵活动,带足水食物、保暖衣物以及备用电源,给车辆充满电或加满油。最好选择离城镇一小时车程内的观星点,方便休息返程。
影响流星雨观测的不利因素有很多,如天气、月光、光污染等。“12日晚至13日晨,月相为亏凸月,对观测会造成影响。好在英仙座流星雨多见彩色火流星,即使有月光干扰也可能会‘脱颖而出’,点亮夜空。”蒋晨明说。
2024年8月18日,北京房山宝水村上空银河绚烂,英仙座流星雨吸睛。图片来源:IC photo
除了流星雨 8月的“星空节目单”精彩不断
8月12日,天空中两颗最亮的行星——金星和木星悄然相会,两者的角距离不到1度,上演超近距离“贴贴”。“如果天气晴好,感兴趣的公众可于12日凌晨欣赏这幕难得的‘星星相吸’,日出前一小时为最佳观测时间。”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宋媛媛说。值得一提的是,8月20日至21日凌晨,一弯细细的残月会来到金星和木星所在的这片天区,上演一幕绝美的“双星伴月”。
8月16日13时12分还将迎来本年度最大下弦月,感兴趣的公众可尝试观赏。8月1日20时41分已迎来本年度最小上弦月。
8月19日,水星将迎来西大距。“今年水星共有三次西大距,本次是观测条件最好的一次。如果天气晴好,在这次大距前后的几天清晨,感兴趣的公众凭借肉眼或双筒望远镜有望目睹或观测到这颗神秘行星。”宋媛媛说。
除了以上颇具看点的几个天象外,8月的天宇还将上演土星“牵手”海王星、2号小行星智神星冲日、月掩昴星团、火星伴月等天象。
秋天的第一场流星雨
就要来了
准备好许愿了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科普中国、新京报
编辑 常江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