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古战场,陕西省一县人口15万,千年兵家必争之地揭秘

秦地古战场,陕西省一县人口15万,千年兵家必争之地揭秘"/

这个描述指向陕西省的"洛川县 (Luochuan County)"。
理由如下:
1. "人口规模":洛川县的人口确实在15万左右(根据近年统计数据,约14.6万),符合“人口仅15万”的描述。 2. "地理位置":洛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南部,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它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北接延安,南连渭北,东邻山西,西壤黄陵。这种连接不同地理单元和战略方向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3. "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战略通道":洛川县境内的洛河及其支流,以及塬面和沟壑地形,构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和军事行动通道。控制洛川,就等于控制了出入陕北和关中地区的部分要冲。 "关中屏障":对于以关中为核心区域的周、秦、汉、唐等王朝来说,洛川一带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南侵的前沿阵地之一。其北部的镇北堡、金水岭等都是重要的军事要塞遗址。 "历史战役":历史上著名的"洛水之战"(西魏与东魏),就发生在洛川县境内。此外,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与明朝军队

相关内容: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省会古都西安。陕西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此基础上,截至2018年底,陕西省下辖10个设区市,含30个市辖区、72个县、5个县级市。其中,就潼关县来说,人口仅15万,地处陕西、河南、山西三省的交界处。就潼关县下辖的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朝乾隆皇帝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首先,潼关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在地理位置上,潼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东邻河南省灵宝市,西连华阴市,南接洛南县,西北与大荔县毗邻,北与山西省芮城县隔黄河相望,也即地处陕西、河南、山西三省的交界处。潼关县介于东经110°09′32″—110°25′27″,北纬34°23′33″—34°39′01″之间,总面积526平方千米。潼关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就潼关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属晋国的疆域。到了战国时期,魏赵韩三家分晋,今陕西省潼关县一带先属魏国,后成为秦国的疆域。彼时,秦国在该地区设立宁秦县。西汉时期,今渭南市潼关县一带属京兆尹。东汉时期,该地区为船司空县。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潼关县一带属曹魏的疆域。在三国和晋朝时期,该地区属华阴县这一建制。西魏到北周时期,该地区属敷西县。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该地区属敷西县隶华州。

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杨广这位皇帝在位时,改敷西县为华阴县,今潼关县一带属之。唐垂拱元年(685年),唐朝将华阴县改称仙掌县,天授二年(691年)分仙掌县东部(潼关)设潼津县,该地区属之。长安二年(702年)撤潼津县,并入仙掌县,该地区属仙掌县。神龙二年(706年)复名华阴县,今潼关县一带属之。后经五代、宋、金、元,该地区长期隶属于华阴县这一建制。公元1374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该地区设立潼关守御千户所,属陕西都司。两年后,设潼关卫。

最后,公元1724年,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撤潼关卫。公元1727年,正式设立潼关县。由此,就潼关县这一建制,始于清朝时期,距今已有接近300年的历史了。到了1913年,潼关县属关中道。1928年,潼关县直属于陕西省。1958年12月,潼关县与渭南县合并。1961年8月,恢复潼关县制。1979年,潼关县属渭南地区。1994年,撤销渭南地区,设立地级渭南市,潼关县属之至今。截至2018年底,潼关县总面积达526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15万人,也即为陕西省人口较少的一个县。对此,你怎么看呢?

文/情怀历史

发布于 2025-08-14 21:43
收藏
1
上一篇:渭南旅游攻略,探寻潼关县——不容错过的历史文化胜地 下一篇:守护关中,潼关崛起,揭秘其何时取代函谷关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