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之城”挑战揭秘,气候只是气候,难度远超想象

“双奥之城”挑战揭秘,气候只是气候,难度远超想象"/

“双奥之城”(指同时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目前只有北京)的挑战确实远不止气候一个方面。虽然北京的气候(尤其是冬季的低温、干燥和沙尘)是举办奥运会的显著难点,但绝非唯一难点。要理解“双奥之城”到底有多难,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看:
1. "气候挑战(但非唯一):" "冬季低温与降雪:" 北京冬季寒冷漫长,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甚至更低。保证稳定、高质量的天然雪和人工造雪是巨大挑战,需要精确的气象预测和高效的造雪、储雪、运雪系统。人工造雪耗水量巨大,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华北地区也需考虑可持续性。 "干燥与风沙:" 冬季干燥,空气质量易受沙尘影响,这不仅影响运动员健康和比赛体验,也考验空气质量保障体系的效率。 "夏季高温与雨季:" 夏季北京高温,有时酷热难耐,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观众观赛以及场馆运行都是考验。同时,夏季也是雨季,极端降雨可能影响场馆和交通。
2. "巨大的财政投入与经济负担:" "天价成本:" 无论是场馆建设、基础设施改造(交通、住宿、通讯等)、赛事运营、安保,奥运会的开销都是天文数字。

相关内容:

距离冬奥会开幕只有不足50天了!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举办夏奥会与冬奥会的城市,北京到底有着怎样的得天独厚、与众不同的秘密呢?

本质上看,冬奥会对一个城市的要求远高于夏季奥运会。要能,从气候地理上看,举办城市就必须有分明的四季,而且冬季要有冰雪;而且冬奥会有一半以上的项目是在雪上进行,而且多是在山区进行,那么这个城市既需要满足山地的要求、还需要满足室内场馆的要求。仅从气候和地理环境这两个严苛的条件角度看,很多城市都不符合要求。伦敦、巴黎、洛杉矶、东京等国际化大城市举办两次夏季奥运会,却因为不够冷、或者没有足够的山体,而无法举办冬奥会。

我们不妨细数下历史上曾经举办过冬奥会的国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欧洲居多!

欧洲山体众多,气候上只要选择海拔偏高、或者纬度偏高的城市即可。从气候上看,欧洲的城市还满足了这样的条件:冬季不能太冷!以海洋性气候为主的欧洲往往能够满足这个度。我国的哈尔滨曾经就申办过冬奥会,但在第二轮被淘汰,主要的原因就是:冬季太冷了!过低的温度会降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而且运动员在赛事中受伤的概率也增加了。出于保护运动员职业生涯和身体健康的角度看,气温太低的城市也很难申办成功。

从统计上看,能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基本上:都处于北纬30度到北纬60度之间,举办时间一般在2月份,平均气温基本上处于-17℃~10℃之间。

不仅如此,冬奥会城市的选择上还有2条核心气象指标!一是2月份平均气温是否低于0℃,二是2月份降雪量是否大于30厘米(约等于我国的30毫米,欧美国家是计算雪落地后的积雪深度,我国是计算积雪化成水后的液态水深度,欧美1厘米约等于我国的1毫米)。如果主办城市两项指标中有其中一项可能性低于75%,直接失去资格。如果有一项或有两项指标的可能性在75%~89%之间,那么该城市属于高风险城市,在申办竞争中将处于劣势。

北京2月平均降水量7毫米,山区则满足30毫米要求。

除去气候、地理上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外。奥组委对申办城市还有这样的要求:赛后场地再利用。对于民众对冰雪项目的参与度、城市发达程度等等,都有考量。

“三亿人上冰雪”是我们的美好愿景,将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雪地、冰地上起舞、纷飞。

笔者:丁满,气象专家

发布于 2025-08-14 11:27
收藏
1
上一篇:重温高考风云,那些年地理试卷中的“气象题”,你能挑战多少道? 下一篇:美国洛杉矶,魅力都市的璀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