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质上看,冬奥会对一个城市的要求远高于夏季奥运会。要能,从气候地理上看,举办城市就必须有分明的四季,而且冬季要有冰雪;而且冬奥会有一半以上的项目是在雪上进行,而且多是在山区进行,那么这个城市既需要满足山地的要求、还需要满足室内场馆的要求。仅从气候和地理环境这两个严苛的条件角度看,很多城市都不符合要求。伦敦、巴黎、洛杉矶、东京等国际化大城市举办两次夏季奥运会,却因为不够冷、或者没有足够的山体,而无法举办冬奥会。
我们不妨细数下历史上曾经举办过冬奥会的国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欧洲居多!

欧洲山体众多,气候上只要选择海拔偏高、或者纬度偏高的城市即可。从气候上看,欧洲的城市还满足了这样的条件:冬季不能太冷!以海洋性气候为主的欧洲往往能够满足这个度。我国的哈尔滨曾经就申办过冬奥会,但在第二轮被淘汰,主要的原因就是:冬季太冷了!过低的温度会降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而且运动员在赛事中受伤的概率也增加了。出于保护运动员职业生涯和身体健康的角度看,气温太低的城市也很难申办成功。

从统计上看,能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基本上:都处于北纬30度到北纬60度之间,举办时间一般在2月份,平均气温基本上处于-17℃~10℃之间。

不仅如此,冬奥会城市的选择上还有2条核心气象指标!一是2月份平均气温是否低于0℃,二是2月份降雪量是否大于30厘米(约等于我国的30毫米,欧美国家是计算雪落地后的积雪深度,我国是计算积雪化成水后的液态水深度,欧美1厘米约等于我国的1毫米)。如果主办城市两项指标中有其中一项可能性低于75%,直接失去资格。如果有一项或有两项指标的可能性在75%~89%之间,那么该城市属于高风险城市,在申办竞争中将处于劣势。

除去气候、地理上近乎于苛刻的要求外。奥组委对申办城市还有这样的要求:赛后场地再利用。对于民众对冰雪项目的参与度、城市发达程度等等,都有考量。
“三亿人上冰雪”是我们的美好愿景,将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在雪地、冰地上起舞、纷飞。
笔者:丁满,气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