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与“桔子”,探究两种写法的奥秘与演变

“橘子”与“桔子”,探究两种写法的奥秘与演变"/

“橘子”和“桔子”其实是"同一个词",指代同一种水果(Citrus reticulata),只是书写时使用了不同的"异体字"或"通假字"。
这种写法上的差异主要源于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简化"和"通用"现象:
1. "简化/俗写:" “桔”字相对复杂(木 + 桠 + 冂),在汉字简化运动或日常书写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结构更简单的“橘”字(木 + 奭)。随着这种写法的普及,“橘”逐渐成为主流,“桔”则被视为异体字。然而,“桔”作为早期或非简体写法仍然存在并被接受。
2. "通假:" 在古代汉语中,“橘”和“桔”可能存在一定的通假关系,或者在某些语境下可以互换使用。虽然现代汉语中两者意义基本固定且一致,但这种历史渊源使得“桔”的写法得以保留。
3. "约定俗成:" 语言文字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约定俗成。“橘”作为更简洁的写法被大众广泛接受和使用,而“桔”则作为历史上或特定情况下存在的写法被保留。
"总结来说:"
"两者指代同一事物:" 无论是“橘子”还是“桔子”,指的都是我们平时吃的柑橘类水果。 "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王瑞来 | 文

金秋时节,又到了吃橘子的时候。水果“橘子”又写作“桔子”。我一直觉得写作“橘”是正字,“桔”是俗字。查百度百科,看到如是说明:

“橘”(jú)和“桔”(jié)都是现代汉语规范字,然“桔”作橘子一义时,为“橘”的俗写。在广东的一些方言中二字同音,“桔”也曾做过“橘”的二简字。

这个解释跟我的理解差不多。其实,在橘子的意义上,相对“橘”,“桔”是俗字。但“桔”字的确如百度百科所言,是“现代汉语规范字”,亦即正字。不过,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的解释开始,“桔”字一直是中药名“桔梗”的用字。生活中,人们一般趋向舍繁就简,写字也是如此。“橘”笔画繁多,书写时不如写作“桔”简便。商家卖橘,往往多写作“桔”。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简体字,多由约定俗成的俗字而来。

那么,“橘”写作“桔”又开始于何时呢?橘子常吃,这个问题平时却几乎未曾想过。最近由于整理宋人周必大的文集,读到一篇短文,差不多了这个问题。《平园续稿》卷九《跋山谷题橘洲画卷》云:

橘洲在湘江中,巨浸不能没,膏润宜橘,是以得名。唐张曲江、杜子美、刘梦得皆见于诗。又毕田序云,橘千余本,居民数百家,佛刹、神祠、马氏书堂、诘盗官舍在焉。张舜民记洲南北与州城等,有廵检寨及僧寺两三所、渔者数百家。予比岁尝至其上,不复曩时之盛。今观山谷所题画卷,亦似疑其畧也。橘,诀律切;吉,激质切,本作两音,比人混而为一。故郦道元注水经,橘洲或作吉字。近世伪传东坡录《橘传》,亦指为吉。五方音讹多此类。予以旧游,故详记之。庆元庚申二月乙丑,平园老叟周某书而归之赵仲肃。

这篇不长的跋语,从湖南长沙有名的橘子洲说起,追溯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那时就把橘子洲的“橘”写作“吉”。而从周必大“比人混而为一”的记述来看,将“橘”写作“吉”,在宋代很流行。不过周必大认为这两个字属于不同的韵部,发音不同。周必大注明宋朝科举考试所指定的官方韵书《集韵》中这两字的发音:“橘,诀律切;吉,激质切。” 周必大还指出南宋时流传的伪托苏轼所作的《橘传》也将“橘”写作“吉”。这表明,在宋代,不仅是地名橘子洲的“橘”写作“吉”,作为水果名也是如此。

“本作两音”,“橘”为何会写作“吉”呢?前面引述的百度百科讲道“在广东的一些方言中二字同音”,周必大也说到这个原因:“五方音讹多此类。”官话不同音,未必方言发音就不接近。这正是在舍繁就简的驱动下,将“橘”写作“吉”的主要因素。

“橘”写作“吉”的原因我们已经分析了,那么在橘子的意义上,“吉”又如何演变为今天的“桔”呢?看来这一演变在宋代可能还未发生,所以周必大的文章中没有涉及。既然前人没有探讨过,那我就不揣浅陋,自我作古。

汉字的性质是既表意又表音,因此汉字越发展,形声字便越多。今天汉字中的形声字居然占到90%以上。形声字的音旁,等于是这个汉字的注音。我们的先人很聪明。把水果“橘”写作“吉”,从视觉上看起来总有些别扭。由于橘树木本,所以人们便给“吉”字加了一个木字旁,从而成为木旁表意、吉字表音的形声字。

这种文字增殖的例子,在汉字史上并不鲜见,可以找出很多。比如说“北”字,本来的字义是表示身体的背部,后来作为假借字表示方位的用法流行且固定之后,人们就另外造了一个字,在“北”的下面加了一个表示肉体的“月”。从此就诞生了表示背部的形声字“背”。这个表示水果橘子的“桔”,其形成过程,跟“背”字的产生很接近,应当说是一个民间后造的俗字,跟表示桔梗的“桔”原本无关,只是偶然相同而已。

除了“橘”“ 桔”之辩,从周必大的短文,我们大概还可以印证的是,名满天下的橘子洲,原本叫橘洲。橘子洲之称似乎是后起之名。必也正名,聊资参考。

本期编辑 邢潭

发布于 2025-08-14 05:43
收藏
1
上一篇:宜昌橘子洲头,如何打造城区文旅地标,打响出圈第一枪? 下一篇:长沙为什么叫长沙?山水洲城寻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