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深度讲解(二),前言(2)——揭秘古都秘境的传奇故事

雍和宫深度讲解(二),前言(2)——揭秘古都秘境的传奇故事"/

这是《雍和宫深度讲解(二)》的“前言(2)”部分:
---
"前言(2)"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共同领略了雍和宫宏伟壮丽的建筑外观,追溯了它从清朝皇家宫苑到现代藏传佛教重要信仰中心的传奇历史变迁。我们触摸了斑驳的宫墙,仰望了精美的斗拱彩画,也感受到了它作为皇家园林遗韵与藏传佛教文化交融的独特气场。
然而,宏伟的殿堂与悠长的历史,仅仅是雍和宫故事的一角。真正的深度,往往隐藏于可见的宏伟之后,潜藏于无声的梵音之中,流淌于信徒虔诚的足迹与香火缭绕的空气中。本部分,我们将"超越对建筑和历史的宏观介绍,深入雍和宫的“内在世界”"。
我们将一同:
"探寻殿堂深处的奥秘:" 不再仅仅停留在殿堂的宏伟,而是深入解析其内部布局、象征意义,特别是各主要殿堂(如雍和宫、白塔、殊像寺等)所蕴含的宗教仪轨、供奉的佛像、菩萨及法器背后的深层含义。 "聆听梵音的智慧:" 尝试理解缭绕于宫中的诵经声、法号声所传递的宗教信息和精神内涵,感受其如何作用于信徒的心灵,营造出独特的信仰氛围。 "观察信仰的实践:" 通过

相关内容:

文字:退休旅行者 图片:退休旅行者

乾隆时期,雍和宫的大规模改扩建,总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乾隆九年(1744)一直到乾隆十五年(1750)。这是主要阶段,扩建原有建筑群及殿宇内部的各类造像、绘画及陈设等等,工程量巨大。注意,这次改造,大约用了六年左右的时间,但网上和建筑的标牌都说是1744年,这主要是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的那一天算起(乾隆九年二月初九日(1744年 3月22日))其实,雍和宫的真正开工时间是这一年的十二月十八日(1745年1月20日),这是开光时间,开过光后就具体施工了,至于开过光后又等了几天才开始,那我就不知道了。我想,从乾隆侠士下旨到开始建设,需要设计、更改、烫样等等,多半年的时间还真不算长。

由于建设周期较长,所以,具体某一个宫殿啥时盖完、某个石碑啥时雕刻完毕,除非查宫廷记录,否则不知道了,因而,网上关于某某建筑建于1744年等的介绍,只是说它建设开始,具体啥时候建成的,大家也别太较真。

雍和宫改宫为寺之后的建筑群,资料说是分成三路的:东路、西路、中路。东路叫“东书院”,就是在现在雍和宫的东侧;西路是关帝庙;中路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雍和宫。

关于西路的关帝庙是啥时建成的,有三种说法。一种是雍正晋封为亲王后,改造府邸,将西边原有的观音庙改建为关帝庙,在现在的大佛阁的位置建了观音庙;另一种说法是1744年乾隆下旨将王府改造为喇嘛庙时,另外修建的关帝庙;第三种是有人查到一张据说是乾隆15年时由内务府绘制的《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看下图),这时喇嘛庙已经建成,但西侧没有建筑,哪,西路的关帝庙只能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第二次改造时增加的。其实,这事只要查查《大清会典》就清楚了,可是在这快餐时代,没人下功夫查哪个,我也懒,就把现有的东西摆在这,谁愿意深究,自己去查。

↑《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显然不是内务府绘制的。

东路的书院已经毁于1900年的一场大火。自媒体人说是小日本烧的,没有证据呀,否则,我也骂:该死的小日本!

东路部分没找到图片,只能上一张绘图了。

1951-1952年建雍和宫大街,拆除了一部分关帝庙,1981年扩展雍和宫大街,将关帝庙其余部分都拆除了。

图中间部分,围墙内的一组建筑就是原来的西路部分。

第二阶段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

主要是为了迎接六师班禅大师,拆除原有建筑,营建了戒台楼和班禅楼。

解放后,政府于1950年、1952年、1979年,进行全面修整,还在1961年把它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对外开放。

雍和宫是雍正、乾隆两个皇帝曾居住过的王府,属中国北方庭院式建筑,既然是庭院,自然有相应的等级和规格。以清朝为例,世袭等级从高至低分为六等,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和辅国公。亲王与郡王的住所可称王府,余下四个等级的住所称为府,而一般百姓的住所只能称为宅。作为王府,按大清制度规定,规模可在100亩范围之内,所以雍和宫作为雍亲王府,其面积为99.7亩,合计有6.6万多平米。

前面说过,雍字是康熙赐的,而乾隆特别崇拜康熙,改宫为庙时,乾隆皇帝亲自定名,在他写的碑文中有说明,雍字不能变。根据《尚书·尧典》里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协和万邦”、“于变时雍”,这个就是“雍”、“和”的出处。《孔传》解释这个“雍”字,说:“雍,和也”,猜测康熙觉得四皇子太过刚硬,赐字“雍”,希望他“和”一些。这属于我瞎猜,大概率不对,既然没把握,那就再猜一个:《周礼·职方》称正西约雍州,《尔雅·释地》称河西曰雍州,古代雍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及以西一带,当地信奉藏传佛教的人居多,用雍字,有拉拢、安抚藏人的意思。

乾老爷子将王府改为喇嘛庙,其中凝聚了皇帝和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领袖之一的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活佛的心血和智慧。清朝政府多藏传佛教推行尊崇的政策,尤其对有影响的大活佛更是尊崇到了极点。加上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活佛自幼入宫为乾隆伴学多年,彼此了解,感情至深;雍正时还封他为“大国师”(清代唯一受封“国师”名号者),乾隆继位后,就让他当掌管京师喇嘛的掌印扎萨克达喇嘛(皇帝授予章嘉 “黄教之事,由藏自东,均归尔一人掌管”之权),对其很是看重。《三世章嘉传》记载:当年,乾隆帝认为:佛教之所以能在西藏长时间得到发展,全都取决于寺院。修建一座修习经卷的寺院,将会有助于佛教的流传。雍和宫正院改为喇嘛庙的工程,协助乾隆皇帝主持其事的是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和二世赛赤活佛洛桑丹贝尼玛二人,具体承办工程的是内务府工程处。

乾隆九年十二月十八日(1745年1月20日),雍和宫举行了寺院开光仪式,随即开始动工。《三世章嘉转》记载:喇嘛寺庙建成后,乾隆皇帝赐藏语寺名为“噶丹敬恰林”,意为“兜率壮丽洲”。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天,《法华经·劝发品》注:若有人受持诵读,解其义趣,是人命终,既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所以说乾老爷子起名时已经想着万佛阁里的弥勒菩萨了。

乾隆13-15年,乾隆下旨拆除法轮殿后面原有的菩萨殿,建万佛阁。与此同时,还在周边建设了800余间连房(僧舍或称佛仓)以及印务处、经史馆、马圈等。至此,雍和宫第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就完成了。

章嘉活佛和赛赤活佛亲自主持开光仪式。章嘉活佛还专门为雍和宫举行了“智慧大加持”。当时,主管西藏宗教事务的七世达赖喇嘛和桑加措赠送了五世达赖喇嘛的画像和许多布施。七世达赖特意乘雍和宫开光庆典之际,向皇上呈献了精美的佛本生记大型轴画(唐喀)一套,并在那幅主镇佛像的背面题写了祝词,以及一些佛像、佛经、佛塔等供养物。乾隆帝将礼物转赠了雍和宫。并谕旨将轴画和题写的祝词陈列在新建的大经堂里展览。

雍和宫到底有多好呢,看看清末学者震钧在其北京风土掌故杂记《天咫偶闻》中这样表称:“雍和宫,在国子监之东,地本世宗邸,改为寺,喇嘛僧居之。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固黄图之甲观,绀苑之香林也。”(看这段,有点象滕王阁序)点明了雍和宫的地理位置和不凡来历,描述了其作为藏传佛教皇家寺院的宏美构建和梵修清境,更称赞这里是护佑帝都的甲观、绀宇梵宫的上品。

待续未完……

有意见与建议赶紧提,小编将于半年后再出一篇修订版,希望里面有你们的批评与建议,小编对采纳之处会标以文字说明。

烦请收藏本文的,点个赞再走不迟。

发布于 2025-08-13 19:43
收藏
1
上一篇:老北京的“行业对”,历史的见证与记忆的传承 下一篇:叙天开胜境,探寻我国自然风光的绝美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