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显然不是内务府绘制的。
东路的书院已经毁于1900年的一场大火。自媒体人说是小日本烧的,没有证据呀,否则,我也骂:该死的小日本!
东路部分没找到图片,只能上一张绘图了。
1951-1952年建雍和宫大街,拆除了一部分关帝庙,1981年扩展雍和宫大街,将关帝庙其余部分都拆除了。
图中间部分,围墙内的一组建筑就是原来的西路部分。
第二阶段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主要是为了迎接六师班禅大师,拆除原有建筑,营建了戒台楼和班禅楼。解放后,政府于1950年、1952年、1979年,进行全面修整,还在1961年把它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对外开放。雍和宫是雍正、乾隆两个皇帝曾居住过的王府,属中国北方庭院式建筑,既然是庭院,自然有相应的等级和规格。以清朝为例,世袭等级从高至低分为六等,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和辅国公。亲王与郡王的住所可称王府,余下四个等级的住所称为府,而一般百姓的住所只能称为宅。作为王府,按大清制度规定,规模可在100亩范围之内,所以雍和宫作为雍亲王府,其面积为99.7亩,合计有6.6万多平米。前面说过,雍字是康熙赐的,而乾隆特别崇拜康熙,改宫为庙时,乾隆皇帝亲自定名,在他写的碑文中有说明,雍字不能变。根据《尚书·尧典》里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协和万邦”、“于变时雍”,这个就是“雍”、“和”的出处。《孔传》解释这个“雍”字,说:“雍,和也”,猜测康熙觉得四皇子太过刚硬,赐字“雍”,希望他“和”一些。这属于我瞎猜,大概率不对,既然没把握,那就再猜一个:《周礼·职方》称正西约雍州,《尔雅·释地》称河西曰雍州,古代雍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及以西一带,当地信奉藏传佛教的人居多,用雍字,有拉拢、安抚藏人的意思。乾老爷子将王府改为喇嘛庙,其中凝聚了皇帝和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领袖之一的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活佛的心血和智慧。清朝政府多藏传佛教推行尊崇的政策,尤其对有影响的大活佛更是尊崇到了极点。加上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活佛自幼入宫为乾隆伴学多年,彼此了解,感情至深;雍正时还封他为“大国师”(清代唯一受封“国师”名号者),乾隆继位后,就让他当掌管京师喇嘛的掌印扎萨克达喇嘛(皇帝授予章嘉 “黄教之事,由藏自东,均归尔一人掌管”之权),对其很是看重。《三世章嘉传》记载:当年,乾隆帝认为:佛教之所以能在西藏长时间得到发展,全都取决于寺院。修建一座修习经卷的寺院,将会有助于佛教的流传。雍和宫正院改为喇嘛庙的工程,协助乾隆皇帝主持其事的是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和二世赛赤活佛洛桑丹贝尼玛二人,具体承办工程的是内务府工程处。乾隆九年十二月十八日(1745年1月20日),雍和宫举行了寺院开光仪式,随即开始动工。《三世章嘉转》记载:喇嘛寺庙建成后,乾隆皇帝赐藏语寺名为“噶丹敬恰林”,意为“兜率壮丽洲”。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天,《法华经·劝发品》注:若有人受持诵读,解其义趣,是人命终,既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所以说乾老爷子起名时已经想着万佛阁里的弥勒菩萨了。乾隆13-15年,乾隆下旨拆除法轮殿后面原有的菩萨殿,建万佛阁。与此同时,还在周边建设了800余间连房(僧舍或称佛仓)以及印务处、经史馆、马圈等。至此,雍和宫第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就完成了。章嘉活佛和赛赤活佛亲自主持开光仪式。章嘉活佛还专门为雍和宫举行了“智慧大加持”。当时,主管西藏宗教事务的七世达赖喇嘛和桑加措赠送了五世达赖喇嘛的画像和许多布施。七世达赖特意乘雍和宫开光庆典之际,向皇上呈献了精美的佛本生记大型轴画(唐喀)一套,并在那幅主镇佛像的背面题写了祝词,以及一些佛像、佛经、佛塔等供养物。乾隆帝将礼物转赠了雍和宫。并谕旨将轴画和题写的祝词陈列在新建的大经堂里展览。雍和宫到底有多好呢,看看清末学者震钧在其北京风土掌故杂记《天咫偶闻》中这样表称:“雍和宫,在国子监之东,地本世宗邸,改为寺,喇嘛僧居之。殿宇崇宏,相设奇丽。六时清梵,天雨曼陀之花;七丈金容,人礼旃檀之像。飞阁复道,无非净筵;画壁璇题,都传妙手。固黄图之甲观,绀苑之香林也。”(看这段,有点象滕王阁序)点明了雍和宫的地理位置和不凡来历,描述了其作为藏传佛教皇家寺院的宏美构建和梵修清境,更称赞这里是护佑帝都的甲观、绀宇梵宫的上品。待续未完……有意见与建议赶紧提,小编将于半年后再出一篇修订版,希望里面有你们的批评与建议,小编对采纳之处会标以文字说明。烦请收藏本文的,点个赞再走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