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戈壁的地窝子,兵团人那段难忘的历史印记

沙漠戈壁的地窝子,兵团人那段难忘的历史印记"/

沙漠戈壁中的地窝子,是兵团人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留下的深刻印记,也是一段充满艰辛、坚韧与希望的记忆。它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形式,更承载了兵团人战天斗地、建设边疆的精神风貌。
"地窝子的特征:"
"建造方式:" 地窝子通常是在沙漠或戈壁的平地上,挖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坑,坑的深度根据当地气候和土质决定,一般深约2-3米。坑壁用泥土、芦苇或红柳枝等材料加固,顶部用木板、麦草、泥土等覆盖,形成一个简易的屋顶。 "居住环境:" 地窝子内部空间狭小,光线昏暗,通风不良,冬冷夏热,蚊虫滋生。在风沙较大的地区,地窝子还会被沙子掩埋,给居住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危险。 "生活设施:" 地窝子内部通常只有一张土炕、一个简易的灶台和一个水缸。生活用水和燃料都需要从远处运来,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地窝子与兵团人的历史:"
"开荒建设的见证:" 20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大量城市知识青年和工人来到新疆,投身于边疆建设,组建了各种国营农场,即兵团。地窝子正是当时兵团人开荒建设、屯

相关内容:


地窝子的故事


■魏建华

去年,因为走亲戚,我和家在新疆北屯市的大伯,一起去了趟河西走廊边缘的瓜州县柳园镇。看到一些被当地老百姓废弃的地窝子,我感到十分好奇,便下到地窝子里参观察看了一番。


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戈壁地区较为简陋的居住方式,在沙漠地下斜挖一个两米左右深的坑,四周用土坯垒砌成矮墙,顶部用芦苇或梭梭柴草覆盖,再用草叶、泥巴盖顶就成了。地窝子虽然看起来原始、简陋,但据当地老百姓讲,里面冬暖夏凉。在生活困难、物资奇缺的年代,地窝子是在短期内解决住房问题的很实用的好办法。


废弃的地窝子现在看起来虽然破破烂烂,但当初老百姓生活在里面的样子还依稀可见。我说,这地窝子不像西北黄土高坡上挖的窑洞、土块泥巴砌的土窑,想让大伯也下去考察一番。没想到,大伯却咧嘴笑了一下说:“当年我亲手挖了几十个地窝子呢,这地窝子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大伯看出了我心中的疑惑,慢悠悠地讲述了当年他挖地窝子、住地窝子的故事——


我1963年在沈阳当兵,后来转业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又成了一名军垦战士。兵团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所以连队从连长到排长、班长都由转业军人担任。因为退伍前我在部队是班长,所以在8连,我仍然担任班长。


挖地窝子搭建营房驻地是很重要的工作。我们起初就露天睡在戈壁滩上,先挖好一个约60平米的伙房,解决做饭吃饭问题;接着,两人一组,挖宿舍地窝子,解决住房问题。那时候我们干活都是打擂台,基本上都是一组一天挖好盖好一个地窝子。时间不等人,团场已经成立了,连队连个固定的住所也没有,这怎么行?我们当时人年轻,干劲儿也足,三五天时间,简易的地窝子居民点就建好了。有“单人间”,有“双人间”,也有“多人间”,密密麻麻的,还挺壮观的。


在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中,地窝子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大雪覆盖的地底下,一个十来平米的地窝子中,土坯垒的炉子里,红柳疙瘩熊熊燃烧着,炉子上的铁炉圈烧得通红,火舌蹿进也是土坯垒的火墙,发出隆隆的响声。隆隆声里荡漾着融融暖意,衬托着地窝子的静谧。站在地窝子之外,看到的满是诗意和美丽;走进地窝子里面,你会深深体味兵团人“天当被子地当床”的艰辛和豪迈。


当时的北屯,是人烟稀少的荒原,既无民房又缺帐篷,但遍地都是芦苇。我们砍伐芦苇,搭盖棚顶,挖地窝子,然后用芨芨草覆盖,这就是地窝子居所了。但草棚子并不足以避风雨。下雨时,地窝子里也在下雨;外面雨止了,地窝子里却还要继续下一阵;下雪时,晚上睡觉,早晨起来被子上全覆盖着一层雪。当时,我们军垦战士都有一股子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家笑称地窝子为“大漠行宫”。


即便是如此简陋的地窝子住所,连队里也很紧张。当时,一些年龄大、在内地老家已经成了家的战士,老家媳妇会来探亲看望。为解决住宿问题,各连队便都打造一个“豪华版”的地窝子,提供给来探亲的家属和连队新婚的夫妇居住。说是“豪华版”,实际上只是在地窝子门口贴上了一个大红色的“喜”字而已,里面的“设施”和其他的地窝子几乎没啥区别……


地窝子,有趣的名字;地窝子,一段令兵团人难忘的历史。它提示后代记住当年军垦战士在艰难岁月里战天斗地、积极乐观的兵团精神。


如今,在北屯,经过几代兵团人的艰苦奋斗, 绿洲正在延伸,城镇正在崛起,住所也经历了地窝子、干打垒、砖瓦房、新楼房的演变,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美丽之城、幸福之城已经矗立在阿勒泰这块土地上了。


大河如歌,高山是碑。今天,地窝子虽早已尘封在兵团人的记忆里,但艰苦创业的兵团精神却依然熠熠生辉、代代相传。


(本文选自《解放军报》2021年5月19日“长征副刊”版,文章略有删减。)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播音:朱勇

编辑:向晓昕

发布于 2025-08-13 17:58
收藏
1
上一篇:屯垦戍边,揭开古代中国边疆稳定与发展的历史小知识 下一篇:新疆12座屯垦城市名称由来揭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