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北京的天空一片寂静,一位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领导人——李鹏同志,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一周后的7月29日,他的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留下一块简朴的墓碑:只刻着“李鹏 1928-2019”,没有多余的装饰,也没有长篇的铭文。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我国革命先烈的安息之地,埋葬着许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可李鹏同志的墓地却选择了如此低调的方式,背后到底有啥深意?
一、从革命后代到国家栋梁
李鹏同志家里是典型的革命家庭。父亲李硕勋是中共早期领导人,母亲赵世萱也是革命者。可惜好景不长,1931年,李硕勋在海南被国民党逮捕,牺牲时才28岁,那会儿李鹏才3岁。从小没了爹,他跟着母亲四处颠沛流离,日子过得挺艰难。
1939年,他在成都遇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这两位革命前辈后来成了他的监护人。1941年,13岁的李鹏到了延安,开始接触革命的核心圈子,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科学知识,还参加了不少劳动锻炼。1945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立志为人民奋斗。

1948年,李鹏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水电工程。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啥都缺,尤其是技术人才。他在苏联刻苦钻研,1954年学成回国,正赶上我国工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回国后,他先被分配到吉林丰满发电厂,从技术员干起,后来升到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靠着扎实的技术和务实的态度,为东北工业发展出了不少力。
1979年,他当上了电力工业部部长,开始负责全国的能源规划,力推水电和核电发展。1983年,他升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1987年,他被任命为代总理,次年正式当选国务院总理,一干就是十年。1998年卸任总理后,他又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直到2003年退休。
李鹏同志这一辈子,职业生涯横跨半个多世纪,从基层技术员到国家领导人,他一直把国家利益放第一位。他最出名的贡献之一就是三峡大坝工程。1994年,他宣布工程开工,1997年大江截流成功,这项目不光是我国工程史上的里程碑,也为后来的能源安全和防洪救灾打下了基础。
他这一生,始终围绕着“为人民干活”这个信念,作风务实,生活简朴,这也为他后来的墓地选择埋下了伏笔。

二、墓地简朴的深意,节俭作风,为民情怀
李鹏同志去世后,他的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墓地建得特别简单。一块灰色的墓碑,上面就写着名字和生卒年份,连个多余的字都没有。八宝山这地方,埋着朱德、陈毅这些革命先烈,墓园里松柏常青,庄严肃穆,按理说,像李鹏同志这样级别的领导人,墓地弄得隆重些也没啥问题。
可他偏偏选了这么朴素的方式,这可不是随便决定的,而是跟他一贯的作风和遗愿分不开。
他生前就特别强调节俭。听说他当总理的时候,常用一支钢笔,用了十年都不换新的,还跟身边人说:“能用就行,干嘛换?”他推行的政策也带着这种节约劲,比如精简机构、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三峡工程上,他也一直主张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
早年父亲牺牲,母亲带着他讨生活,后来在延安又过惯了艰苦日子,这些都让他懂得资源来之不易。
再说,他对名利也看得很淡。身居高位那么多年,他的生活方式却没啥变化,常穿旧中山装,吃喝也简单。他办公室里就一盏灯、一堆文件,晚上加班是常态。他去世前还跟家人交代过:“我这一辈子是为人民干活的,走的时候别铺张。”

三、三峡大坝,能源基石
李鹏同志去世后,全国上下都举行了悼念活动。2019年7月29日,八宝山追悼会后,各地民众自发悼念,有人专程到墓前献花。他走后,墓地虽简朴,但他的贡献却一点不小,尤其是在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三峡大坝是他最骄傲的项目之一。这座大坝从2003年开始发电,到2020年发电量已经超过1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少烧几千万吨煤,减排效果杠杠的。它还不光是发电,还能防洪。2010年南方洪水期间,大坝把出水量从每秒7万立方米降到4万立方米,下游好几百万人的家园保住了。

另外,大坝的船闸让长江航运能力翻了十倍,内陆贸易也跟着火了起来。当然,这工程也不是没争议,130万人移民、一些文物被淹,这些代价确实不小。但李鹏同志一直相信,长远来看,这项目对国家利大于弊。
他在电力领域的布局也很关键。1980年代,他当电力工业部部长时,就大力支持水电和核电发展。比如秦山核电站,那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的核电站,他拍板支持,才有了后来的核电产业。他的能源政策,直接让我国的电力从短缺变成稳定,工业化和城市化才有了底气。1990年代经济腾飞,老百姓生活水平蹭蹭往上涨,跟这些基础建设脱不开干系。
退休后,他也没闲着,关心国家大事,还写了回忆录,把从延安到总理的经历留给后人。他的子女也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出力,延续了家庭的奉献精神。如今,三峡大坝还在源源不断发电,能源政策还在支撑国家发展,他的墓地也成了不少人缅怀和学习的地方。

李鹏同志的墓地虽简朴,却是个无声的课堂,提醒咱们不忘初心。他的贡献,特别是三峡大坝和电力事业,实打实地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也为国家的繁荣攒下了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