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遗址华丽转身,成为网红“打卡地” 吸引游客人次突破千万

合肥工业遗址华丽转身,成为网红“打卡地”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合肥市将工业遗址转变为热门“打卡地”,并接待人次过千万,这反映了几个重要的趋势和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1. "城市更新与活化利用 (Urban Renewal and Revitalization):" 这是最核心的背景。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许多旧工业遗址面临着被废弃或拆除的命运。合肥通过创新的方式,对这些遗址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生命和功能,实现了从“工业空间”到“城市文化空间”的转型。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避免了资源浪费,并保留了城市记忆。
2. "文化赋能与旅游发展 (Cultural Empowerment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工业遗址本身具有独特的历史印记和工业美学价值。合肥巧妙地挖掘这些“工业遗存”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设计、艺术装置、创意产业等元素,将其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体现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为城市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满足市民与游客需求 (Meeting the Needs of Residents and Tourists):" 当前,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旅游体验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追求个性化、深度化、有故事性的场所。“打卡地”的兴起正是满足了这种需求。工业遗址改造后的空间,往往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工业氛围和故事性,容易激发人们的拍照、分享欲望,从而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4

相关内容: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隆冬时节,位于包河区的合肥市文创地标之一 ——合柴1972文创园再次火了一把,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世界最大火锅店——重庆的枇杷园火锅店在这里开立分店,店面外墙悬挂着大大小小的大熊猫造型,为这处文艺青年“打卡地”注入了巴蜀风情,引来游人驻足拍照。

合柴1972文创园夜景。包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获悉,自开园至今,合柴1972文创园累积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1万人次。 时针回拨至1972年,合肥柴油机厂正式在此成立,1993年开始转型生产柴油机配件,后而开始生产服装箱包,2019年停产。

当年,合肥市以文化建设的大视野、大格局,决定利用工厂旧址建设“合柴1972”工业记忆小镇,让这片曾经承载合肥记忆的街区焕发新的生机。基于原有工业遗存的结构特征和建筑文化,结合合肥城市的发展特色,打造了合肥家电故事馆、合肥当代美术馆、时光展厅、圆堡等极具特色的城市新地标。形成“园区、景区、街区、社区”四位一体的文创空间。

合柴1972文创园夜景 包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改造过程中,以原有文脉为线索、原有建筑为容器,在此基础上实现功能的更新。合柴1972文创园一期核心区中,占地3300平方米的合肥当代美术馆A馆前身是铸造车间,是国内目前现存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穹顶构造建筑,现被改造为公益性质的艺术活动和展览空间。

据了解,作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这里还集聚数字媒体、文化传播、设计服务等上百家新兴企业 ,吸纳就业约 2000 人,年产值超 3 亿元 ,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效益目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发布于 2025-08-13 13:43
收藏
1
上一篇:全天候守护,帐篷露营地服务接待24小时无缝值守保障 下一篇:泰国著名泰式按摩,为何游客痛并快乐着,体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