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的历史沿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其发展脉络贯穿多个重要历史阶段,展现了边疆城市的独特风貌与战略地位。以下是基于权威资料的系统梳理:

一、古代文明与早期建制
早在新石器时代,齐齐哈尔地区便有人类活动,著名的“昂昂溪文化”遗址揭示了当时渔猎采集的生活形态 。辽金时期,这里建有军事重镇“庞葛城”,隶属上京路蒲裕路管辖,金代还在此修筑了金长城(金界壕)以巩固边防,如今碾子山段的金长城遗址仍保存完好,成为重要文化遗产 。
二、清代:边疆军事枢纽的崛起
建城与将军府的设立
康熙三十年(1691年),清廷批准在嫩江东岸卜奎驿站处建城,定名“齐齐哈尔”,取达斡尔语“边疆”之意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将军衙门从墨尔根(今嫩江)迁至齐齐哈尔,使其成为东北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 。首任将军萨布素主持修建的黑龙江将军府,不仅是军政核心,更是抵御沙俄侵略的象征。至清末,76位黑龙江将军中有71位在此履职,其中寿山将军在1900年“庚子之役”中坚守孤城,最终殉国于府内,谱写了壮烈的爱国篇章 。
军事与经济发展
清代齐齐哈尔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被编入八旗,参与屯垦戍边。每年五月的“楚勒罕”盟会,既是纳贡仪式,也是边疆贸易的盛会,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经济交流 。水师营的设立和驿站网络的完善,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
三、近代:殖民侵略与城市转型
中东铁路与日伪统治
1900年,中东铁路支线通车,昂昂溪站成为重要节点,俄国人在此设立机务段,齐齐哈尔逐渐融入东北铁路网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齐齐哈尔沦陷,成为伪满洲国龙江省省会。日伪政权在此推行保甲制度、经济统制和奴化教育,强制推行“日满一德一心”政策,同时为军事侵略需要,修建了火车站、飞机场等基础设施,客观上加速了城市近代化进程 。1936年建成的齐齐哈尔火车站,曾号称“北满第一火车站”,至今仍是城市地标 。
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
1931年“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马占山将军率部在嫩江桥英勇阻击日军,彰显了民族气节。1945年抗战胜利后,齐齐哈尔成为嫩江省、黑龙江省省会,1954年省会迁至哈尔滨前,一直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政治中心 。
四、新中国:重工业基地的辉煌与转型
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崛起
“一五”“二五”时期,齐齐哈尔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中国一重、北满特钢、齐重数控等企业相继建成,生产了全国60%以上的冶金装备、第一艘核潜艇用钢等“国之重器”,被誉为“国宝”之城 。农业方面,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累计为国家贡献粮食超4000亿斤,素有“北国粮仓”之称 。
新时代的产业升级
近年来,齐齐哈尔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构建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四大“千字号”产业集群。中国一重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48.5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近400亿元,北满特钢通过重组实现产值翻番 。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拥有553个生态原产地认证,连续举办20届绿博会,实现从“大粮仓”到“大厨房”的转变 。
五、行政区划与文化传承
辖区扩展与城市变迁
历史上,齐齐哈尔市辖区多次调整:1948年起,陆续划入龙江县、富裕县的多个村屯;1954年富拉尔基、昂昂溪等重要工业区并入,城市面积扩大至1948年的11倍 。如今,齐齐哈尔下辖7区8县(市),总面积4.24万平方公里,人口超500万。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黑龙江将军府于1999年迁至明月岛复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昂昂溪遗址群、金长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考古发现为研究东北边疆史提供了关键证据 。达斡尔族的“乌钦”说唱、满族的珍珠球等非遗项目,至今仍在鹤城大地传承。
从边疆哨所到工业重镇,从殖民铁蹄下的苦难到新时代的振兴,齐齐哈尔的历史见证了中国边疆开发、民族抗争与现代化进程的缩影。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市,正以“国宝”精神为引领,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道路上续写新的篇章。
齐齐哈尔市的地域面积及人口结构
一、地域面积:边疆枢纽的空间格局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处松嫩平原与大兴安岭过渡地带,总面积达42,469平方公里 ,相当于北京市面积的2.6倍。这一广袤区域呈现出"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理特征:
- 行政区划:现辖7个市辖区(龙沙、建华、铁锋、昂昂溪、富拉尔基、碾子山、梅里斯达斡尔族区)、8个县(龙江、依安、泰来、甘南、富裕、克山、克东、拜泉)和1个县级市(讷河),形成"一核多极"的空间架构 。
- 地理单元:嫩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将市域划分为东部冲积平原(占60%)和西部大兴安岭余脉(占40%)。其中,松嫩平原核心区集中了全市85%的耕地,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大兴安岭东麓的森林草原带则分布着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屏障 。
- 战略区位: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齐齐哈尔与俄罗斯边境直线距离仅350公里,拥有国家一类口岸——齐齐哈尔海关,承担着黑龙江省西部70%的进出口货物通关量 。
二、人口结构:多民族聚居的人口特征
(一)人口总量与流动趋势
- 常住人口:2024年末常住人口为379万人,较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406.7万人减少6.8%,反映出东北地区普遍存在的人口外流现象。
- 户籍人口:户籍人口506万人,户籍城镇化率37.5%,城乡人口倒挂明显(城镇189.5万人 vs 乡村316.5万人),乡村户籍人口占比达62.5%。
- 人口负增长:2024年出生人口1.55万人,死亡人口2.92万人,自然增长率-2.7‰,连续10年呈现负增长,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效应显著 。
(二)年龄结构:深度老龄化社会
- 少年儿童:0-17岁人口52万人,占1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95%),反映出生率持续低迷。
- 劳动年龄人口:18-59岁人口179.3万人,占47.3%,较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劳动力供给压力增大。
- 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147.7万人,占3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02.3万人(占27%),远超国际老龄化社会标准(7%),养老产业需求迫切 。
(三)民族构成: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
- 民族多样性:全市共有47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7.53%,少数民族人口9.3万人,占2.47%。人口超万人的少数民族有达斡尔族(3.2万)、满族(2.8万)、蒙古族(1.9万)、朝鲜族(1.2万) 。
- 世居民族文化:达斡尔族作为齐齐哈尔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保留着"乌钦"说唱、"哈库麦勒"舞蹈等独特文化形态,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区,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占比达38% 。
- 民族分布特征:少数民族人口中68%聚居在梅里斯区、富裕县等民族乡,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与汉族在经济、文化上深度交融 。
(四)城乡结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
- 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37.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2%),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龙沙、建华、铁锋三个主城区(占全市城镇人口的58%),富拉尔基、昂昂溪等老工业区人口外流严重。
- 乡村人口特征:乡村常住人口188.57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45%,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空巢村"现象普遍,泰来县、拜泉县等国家级贫困县乡村人口老龄化率超50% 。
- 人口流动模式:每年约15万劳动力流向京津冀、山东等地,主要从事建筑、制造等行业,形成"候鸟式"迁移,加剧了本地"人口-经济"失衡 。
三、人口发展挑战与应对
- 老龄化应对:全市已建成养老机构224个,床位2.84万张,但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仅19张,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张)。梅里斯区试点"民族特色康养",将达斡尔族传统医药与现代养老结合,探索差异化养老路径 。
- 人口回流政策:通过"名校优生""产业人才振兴计划"等吸引外流人口返乡,2024年引进高校毕业生1.2万人,重点向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产业倾斜 。
- 民族文化传承:设立达斡尔族语言保护中心,在梅里斯区中小学开设民族语言课程,2024年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127名,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
从边疆屯垦到工业重镇,从人口净流入到结构性外流,齐齐哈尔的人口变迁折射出中国东北边疆城市的发展轨迹。在国家振兴东北战略推动下,这座"鹤城"正通过产业升级、文化复兴和人口政策创新,探索老工业基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齐齐哈尔市的行政区划结构及当名胜古迹景点

一、行政区划结构:边疆城市的空间治理体系
齐齐哈尔市作为黑龙江省西部中心城市,行政区划历经多次调整,形成了“一核多极”的空间架构。截至2025年,全市共辖7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8个县,总面积42,469平方公里,其行政区划特征如下:
(一)市辖区:核心城区与工业重镇的协同发展
1. 龙沙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市政府、万达广场等核心设施,也是历史文化街区“卜奎大街”的所在地,保留着督军署、卜奎清真寺等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 。
2. 建华区:城市发源地,拥有黑龙江将军府、五教道德院等历史遗迹,同时作为全市教育高地,集聚了齐齐哈尔大学等高校。2025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原塔哈镇划归富裕县,现辖7个街道 。
3. 铁锋区:工业基础雄厚,中国一重、北满特钢等“共和国长子”企业坐落于此,同时拥有查罕诺村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4. 昂昂溪区:中东铁路枢纽,罗西亚大街现存111栋俄式建筑,2025年汤池镇划归泰来县后,现辖4个街道、2个镇,形成“铁路文化+湿地生态”的旅游特色 。
5. 富拉尔基区:重型装备制造基地,拥有红岸公园、大乘寺等景点,被誉为“中国重型机械工业的摇篮”。
6. 碾子山区:地处大兴安岭东麓,以金长城遗址、蛇洞山风景区为特色,是齐齐哈尔唯一的山地城区。
7.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梅里斯湖等景区集中展示民族文化,2024年推出“非遗+康养”旅游项目 。
(二)县级市与县:农业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 讷河市:全国产粮大县,拥有尼尔基水利枢纽、雨亭国家湿地公园,2024年入选“中国好粮油”示范县。
- 龙江县:以“杂粮之乡”闻名,境内景星镇保留清代驿站遗址,金长城碾子山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泰来县:“鱼米之乡”,泰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丹顶鹤迁徙停歇地,2025年汤池镇划入后,进一步整合湿地旅游资源 。
- 甘南县:兴十四村是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2025年举办第三届荷花节,打造“寒地荷花+有机农业”旅游品牌。
- 富裕县:“中国鲜奶之乡”,塔哈镇回归后,整合塔哈古城遗址与现代农业观光资源,形成“乳业文化+历史探秘”线路 。
二、名胜古迹景点:历史文脉与生态奇观的交融
齐齐哈尔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2024-2025年文旅融合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其旅游吸引力。以下是核心景点的分类解析:
(一)世界遗产与考古遗址
1. 扎龙生态旅游区:2024年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繁殖地,现存400余只人工散养丹顶鹤,2025年观测到24只雏鸟孵化,游客可观赏“雪地鹤舞”奇观 。
2. 昂昂溪遗址群:新石器时代“昂昂溪文化”发源地,出土的细石器与陶器揭示了渔猎文明,2024年遗址博物馆新增互动考古体验项目 。
3. 金长城遗址(碾子山段):金代边防工程,现存墙体、烽火台等遗迹,2025年建成遗址公园,通过VR技术还原戍边场景 。
(二)历史建筑与红色记忆
1. 黑龙江将军府:2024年完成升级改造,复建的清代官邸内新增“驻军筑城”“将军起居”等主题展馆,沉浸式CAVE空间可体验康熙时期的边疆治理。
2. 罗西亚大街(昂昂溪区):中东铁路俄式建筑群,现存111栋百年建筑,2024年投入8000万元修缮,还原铁路员工俱乐部、俄式民居场景,推出“百年老街摄影展”“俄式风情市集”等项目 。
3. 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江桥抗战指挥地,2024年恢复开放,通过蜡像、电报等实物复原马占山将军作战场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4. 和平广场:以“江桥抗战”为主题,陈列抗战纪念墙、胜利纪念碑,2025年新增AR互动装置,可扫描碑文观看历史影像 。
(三)文化遗产与现代活化
1. 万卷阁(黑龙江省图书馆旧址):2025年7月部分开放,作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一楼展厅展示唐至民国的12万册古籍,市民可体验线装书装订、少数民族古籍数字化互动 。
2. 达斡尔族非遗馆(梅里斯区):收藏“乌钦”说唱道具、传统服饰等千余件藏品,2025年推出“哈库麦勒舞蹈工作坊”,游客可学习民族传统舞蹈 。
3. 龙沙动植物园:4A级景区,2025年新增“梦幻雪乐岛”冰雪项目,包含冰上漂移车、雪地碰碰车等30余项娱乐设施,冬季可体验天鹅湖冬捕 。
(四)自然景观与休闲体验
1. 明月岛风景区:嫩江江心岛,拥有清代古刹万善寺、俄罗斯风格的“小火车”游览线,2024年升级后新增露营基地与星空观测点 。
2. 劳动湖风景区:城市内河景观带,串联龙沙公园、浏园沙滩浴场,2025年开通夜游航线,可乘画舫欣赏两岸灯光秀与历史建筑投影 。
3. 水师森林温泉度假区:4A级景区,结合湿地景观打造“雪地温泉”,2024年推出“温泉+中医药理疗”套餐,成为冬季康养热门地 。
三、文旅融合新趋势:线路设计与特色体验
齐齐哈尔市文广旅游局推出五大主题线路,将历史、生态与现代休闲深度融合:
1. 嫩水文脉之旅:督军署→扎龙生态旅游区→明月岛将军府→罗西亚大街,串联边疆军政、湿地生态与异域风情 。
2. 冰雪奇缘之旅:扎龙雪地观鹤→龙沙动植物园梦幻雪乐岛→水师森林温泉,体验“冷资源”的热玩法 。
3. 民族风情之旅:梅里斯哈拉新村→达斡尔族非遗馆→甘南兴十四村荷花节,感受达斡尔族文化与乡村振兴成果 。
4. 工业研学之旅:中国一重展示中心→蒙牛工业旅游区→北满特钢生产线,探秘“大国重器”与乳业科技。
5. 古籍探秘之旅:万卷阁→齐齐哈尔市博物馆→昂昂溪遗址博物馆,触摸千年文明脉络 。
从边疆屯垦到工业振兴,从湿地鹤舞到冰雪狂欢,齐齐哈尔正以“历史为根、生态为魂、产业为翼”,构建“全季全时”的文旅新格局。这座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时代使命的城市,正通过行政区划的优化与文旅资源的活化,向世界展示东北边疆的独特魅力。
齐齐哈尔市当地土特产

齐齐哈尔作为“绿色食品之都”和多民族聚居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土特产,涵盖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及特色加工食品。以下是结合地理标志认证、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解析:
一、地理标志农产品:寒地黑土的馈赠
(一)粮豆珍品
1. 泰来大米
依托嫩江弱碱黑土与“以稻治碱”技术,泰来大米形成“两棵古榆”“食尔康”等品牌,其中“泰荣1号”在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中获优胜奖 。米粒饱满油亮,富含蛋白质,采用鸭稻共生、富硒种植等生态模式,2024年定制农业订单达7000亩,高端米占比提升至30%。
2. 甘南葵花籽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甘葵系列品种百粒重超130克,嗑食时果皮自然开裂成条状,果仁率达53%。洽洽食品在此建立年加工5万吨的生产线,产品出口东南亚,衍生出原味、五香、焦糖等12种口味,2024年电商销量同比增长45%。
3. 克山马铃薯
黑土黄金产区的“克新1号”淀粉含量高达18%,讷河粉丝、克山粉条采用传统漏粉工艺,口感筋道,2025年纳入“黑土优品”品牌矩阵,出口日韩市场 。
(二)特色畜牧产品
1. 富裕牛奶
作为“中国鲜奶之乡”,富裕县奶牛存栏量达12万头,飞鹤乳业在此建立有机牧场,其婴幼儿奶粉采用“2小时生态圈”技术,鲜奶从牧场到工厂仅需2小时,保留天然营养 。
2. 依安白鹅
依安县年出栏白鹅200万只,鹅绒被、鹅肝酱等深加工产品畅销全国,2024年推出“依安大鹅”预制菜,包含铁锅炖、酱焖等6种口味,入选“黑龙江礼物”目录 。
二、传统工艺与民族手作:指尖上的非遗密码
(一)达斡尔族手工艺
1. 达绣
以几何纹样和植物图腾为特色,采用“十字绣”与“补绣”技法,梅里斯区非遗馆推出“哈库麦勒舞蹈”主题刺绣挂件,2024年在央视《好物节》展示后,线上销量增长200% 。
2. 桦树皮制品
用桦树皮制作的首饰盒、餐具保留原始纹理,哈拉新村开设体验工坊,游客可参与雕刻与烫花工艺,成品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2025年入选“黑龙江省旅游必购商品” 。
3. 马套具制作
达斡尔族传统技艺,采用牛皮鞣制与铜饰镶嵌工艺,刘拾三家族传承四代,作品被国家二级博物馆收藏,现推出微型马套具模型,成为热门旅游纪念品。
(二)老字号食品
1. 克东腐乳
中华老字号“克东腐乳”采用独家“微球菌”发酵工艺,以火山岩矿泉水与13味中药调制,产品分红方、青方、糟方三大系列,2025年成立地理标志保护联盟,推出“非遗礼盒”,内附腐乳制作工艺手册 。另一品牌“人和春”玉和牌腐乳,以天然苏打水酿造,口感更绵柔,2024年新增“香辣腐乳”“腐乳辣酱”等创新口味 。
2. 北大仓酒
酱香型白酒代表,沿用“四高一长”传统工艺,基酒需三年陈贮,2025年推出“将军府”纪念酒,包装融入黑龙江将军府建筑元素,成为政务接待指定用酒 。
三、新兴加工食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一)预制菜与健康食品
1. 梅里斯大片肉预制菜
选用本地安格斯牛肉,经达斡尔族传统香料腌制,可直接煎烤或炖煮,2023年亮相央视《好物节》后,月销量突破5万份,配套推出“烤肉蘸料套装” 。
2. 北纬47°鲜食玉米
依托黄金种植带,开发黑甜糯、白甜糯等8个品种,采用锁鲜技术,开袋即食,2024年签约薇娅直播间,单场销售额破千万,成为网红农产品 。
(二)乳制品创新
1. 梅里斯奶粉
采用牧场直供鲜奶,添加益生菌与钙铁锌,推出中老年高钙、儿童成长等细分产品,2024年通过“黑土优品”认证,电商复购率达38% 。
2. 老皮海参肽精酿
融合刺参肽与啤酒酿造技术,富含胶原蛋白,2024年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成为高端礼品新选择 。
四、购买指南:全域覆盖的消费网络
(一)线下体验
1. 站前市场名优特产品交易中心
集中16个县区展厅,涵盖300余种商品,可一站式采购泰来大米、克东腐乳、达绣等,2025年新增智能导购屏,提供产品溯源与线上预订服务 。
2. 非遗主题店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非遗馆、碾子山金长城文创店等,不仅可购买手工艺品,还能参与制作体验,部分店铺支持非遗产品定制 。
3. 工业旅游基地
蒙牛乳业、中国一重展示中心等推出“工厂直供”专区,游客可现场购买牛奶、金属工艺品等特色商品 。
(二)线上渠道
1. 电商平台
克东腐乳、甘南葵花籽等在天猫、京东开设官方旗舰店,泰来大米通过“北大荒优选”小程序实现定制化配送,2024年线上销售额占比达40% 。
2. 直播带货
依托“鹤城优品”抖音直播间,定期举办“县长带货”活动,2025年“618”期间,梅里斯预制菜单场销量破10万单,带动冷链物流产业升级 。
五、文化符号与产业融合
- 品牌保护:2025年成立鹤城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对“泰来大米”“克山马铃薯”等29个地标产品实施全链条保护,打击仿冒产品 。
- 非遗活化:达斡尔族桦树皮制作技艺与扎龙湿地旅游结合,推出“鹤鸣桦韵”主题文创,2024年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
- 产业升级:甘南葵花籽从原料出口转向深加工,开发出葵花籽油、蛋白粉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链价值提升3倍。
从田间地头到文化创意,齐齐哈尔的土特产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馈赠亲友的伴手礼,还是体验民族风情的纪念品,这里的每一件特产都承载着寒地黑土的深情与产业振兴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