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名称演变,探寻千年地名背后的历史轨迹
西藏的名称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反映了其历史、文化和政治地位的变迁。以下是一个大致的演变历程:
"1. 古代时期:"
"羌(Qiang):" 在秦汉时期,西藏地区的主要居民是羌人,因此“羌”成为早期对这一地区居民的称呼,也间接代表了这片土地。
"西域(Xiyu):" 汉朝时期,将新疆地区称为西域,而西藏地区有时也被纳入西域的范畴,或者被视为西域的一部分。
"吐蕃(Tubo):" 隋唐时期,强大的吐蕃王朝崛起,统一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并建立了吐蕃帝国。 “吐蕃”成为这一时期对西藏最常用、最重要的称呼,也奠定了西藏作为独立政治实体的基础。
"蕃(Fan):" 宋元时期,“蕃”字逐渐取代“吐蕃”,成为对西藏的通称,例如“西蕃”、“蕃地”等。
"西藏(Xizang):" 元朝时期,忽必烈建立元朝,将西藏纳入版图,设立“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这是“西藏”一词首次被正式用于行政区域名称。虽然当时“西藏”的行政范围与今天的西藏自治区不完全一致,但它标志着“西藏”作为一个地理和政治概念的形成。
"2. 近代时期:"
"
相关内容:
西藏作为中国重要的边疆地区,其名称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政治、文化和族群互动的背景。
1. 古代时期
吐蕃(7–9世纪)
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政权为吐蕃王朝(藏语称 བོད་,音译 Bod),汉文文献中称为“吐蕃”(音Tǔbō或Tǔfān)。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史籍,可能源于藏语自称“Bod”的音译,或与古代藏族部落“发羌”有关。
乌斯藏(元明时期)
元代将西藏分为“乌思”(前藏,今拉萨地区)和“藏”(后藏,日喀则地区),合称“乌斯藏”(亦作“乌思藏”)。此名称源自藏语“དབུས་གཙང་”(Ü-Tsang),意为“中部与后藏”。
2. 清代定名
西藏(18世纪起)
清朝康熙年间(1721年)在官方文书中首次使用“西藏”一词,取代“乌斯藏”。“西”指其位于中国西部,“藏”延续后藏之名。1727年清朝设驻藏大臣,确立对西藏的直接管辖,“西藏”成为官方正式名称。
3. 近现代时期
民国时期(1912–1949)
沿袭“西藏”之称,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复杂,存在一定特殊状态。
西藏自治区(1965年至今)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1965年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成为中国省级行政区之一,名称沿用至今。
补充说明
藏语自称:藏族自古自称“བོད”(Bod),发音接近“博”,汉译“吐蕃”“西藏”均与此相关。
西方称呼:英语“Tibet”可能源自阿拉伯语“Tubbat”或突厥语“Töbüt”,与“吐蕃”发音关联。
别称:西藏在汉文古籍中亦有“西蕃”“土伯特”等别称。
西藏名称的演变体现了多民族文化交流与中央政权对边疆治理的历史脉络。如今,“西藏”既是行政区划名称,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