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在手,旅行之路何去何从?

携程在手,旅行之路何去何从?"/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字面意思上:" 当然能走。携程是一个手机应用程序(APP),它是一个软件。软件本身没有物理实体,所以它不能“走”。但使用这个APP的人,无论是在家、在旅途中还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手机来使用携程的功能。
2. "引申意思上(更贴近提问的意图):" 这句话更像是在问:“"如果完全依赖携程来规划、预订和导航旅行,是否还能灵活应对旅途中的各种变化和意外情况?"”
"携程能做什么?" "规划行程:" 查询航班、酒店、火车票、景点门票等。 "预订服务:" 购买机票、酒店、火车票、租车、景点门票、旅游套餐等。 "导航:" 提供地图和路线规划。 "预订当地玩乐:" 如餐厅、活动、体验等。 "提供信息:" 如航班动态、酒店评价、景点介绍等。 "客服支持:" 在线解决部分问题。
"携程的局限性?" "信息可能滞后:" 航班实时变动、酒店取消、景点临时关闭等,APP上的信息不一定是最新的,需要人工核实。 "依赖网络:" 在没有网络

相关内容:

也许是这次人们质疑的声音太大,携程终于做出了回应。

10 月 10 日晚,针对传得沸沸扬扬的捆绑销售一事,携程称已对机票产品进行紧急整改,推出了“普通预订”窗口。

在普通预订页面,所有的保险产品和接送机券、贵宾休息室均未默认勾选,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

为了测试携程在机票销售上的“改进”,周刊君尝试购买了10月12日从北京飞上海的机票。页面确实出现了“普通预订”的选项。

在选择普通预定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注意,这是一个需要你等上五秒的广告。在这5秒内,携程仍在推荐额外的产品。

一恍,页面回归“正常”,价格则是机票价加上机场建设费。

周刊君长叹一声,携程还是没能按捺住那颗蠢蠢欲动的搭售产品的心。

屡屡“犯错”的携程们

携程事件引发了舆论一片哗然。尽管携程进行了整改,然而人们的怒气仍难以平息。

直接原因就在于,在人们心中,携程“店大欺客”,且“劣迹斑斑”。

根据明星韩雪的微博描述,她是旅行总里程超过了99%的携程常客,甚至拥有携程“天外飞仙”的称号,然而依然难逃被“套路”的命运。

就韩雪展示的订单捆绑截图证据可见,除机票及机场建设费,携程还额外增添了38元的酒店优惠券。

图片来源:微博

韩雪提出,自己曾多次手动取消隐藏在订票信息下的“预选保险框”,并且多次向携程投诉。然而除了等来一句抱歉,别无其他。

韩雪对携程的“控诉”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共鸣。网友纷纷留言,诉说自己的“被套路”经历,可见网友受携程之苦久矣。

携程的广告语也被恶搞,曾经是“携程在手,说走就走”,现在恐怕改是“携程在手,看清楚再走”。

图片来源:微博

据报道,从2013年到2017年,携程每年都被曝光捆绑销售保险。在清查、整治之后,携程仍多次反复。

来自经济参考报一篇2013年的报道显示,携程网在订飞机票和火车票过程中存在变相搭售保险的情况。有消费者反映称,只有两种套餐可选:要么选“机票+30元携程礼品卡”;要么选“机票+30元保险”,否则无法下单。

2014年6月,有消费者向《中国经营报》反映,她在携程上买机票被强制绑定了航空保险,并且购买机票以后得不到正规的行程单,无法报销。

2015年12月26日,微博大V作业本大骂携程,说自己被坑了。

直到刚刚,澎湃新闻微博爆料称,携程的火车票捆绑销售方式比机票还严重,手段更隐蔽。

于是,周刊君再次尝试通过携程预订火车票。

在支付页面,周刊君惊呆了,订单总额居然比票面的实际价格多出了40元。

周刊君仔细观察发现,在优惠券下方,赫然出现了“VIP优先出票”这一选项。

进入页面,发现该选项并不能被取消。这也意味着,若周刊君通过携程订这张火车票,将多付出40元。

而对于携程默认的这项所谓火车票 "VIP 优先出票 " 套餐,12306 表示,铁路部门并不存在优先出票。

就在这两天,公众号“早知道财经”发布了今年4月初的一篇旧文,说携程的“陷阱”一年坑了人们100亿,该篇文章的阅读量迅速达到10W+,风靡全网。

明知故犯,屡禁不止,到底是什么原因?

现在,机票、火车票、酒店的价格已经非常透明了。网站卖出一张飞机票可能只赚几块钱,卖出一张火车票几乎无钱可赚,利润非常有限。对于平台来说,如何才能赚到钱?各家平台想到的主意就是捆绑销售。

互联网金融产品高级经理“大城小胖”在知乎上撰文称,一份30元的航空意外险通过OTA(在线旅游平台)出售,在线旅游平台能获得92%以上的分成(也有称为80%)。即每卖出一份意外险,在线旅游平台就能拿到至少27.6元的红利。卖保险的钱基本都进了在线旅游平台的口袋。

也就是说,航空意外险、酒店优惠券、专车接送券、机场贵宾厅,这些大多数人避之而不及的项目,才是携程等平台主要的利润来源。

其实,捆绑销售并不是携程等OTA平台的“专利”。

根据网友的反馈,在线下旅行社,大巴站,甚至汽车4S店,他们都遇到过许多捆绑销售的事例。

携程会被用户抛弃吗

携程捆绑销售的事件已经持续发酵2天了。网友骂过了,携程整改了,甚至连中国消费者协会也介入了,接来下的问题仍将留给携程的3亿用户。

你们选择继续原谅携程,给携程一个机会,还是就此弃用携程?

图片来源:微博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魏武挥撰文直言,“携程已经成了他手机上一个死掉的APP”。他坦言自己一年要飞行几十次,逐渐发现就国内航班而言,航空公司的直接销售(官网或APP)和携程这种OTA销售已无价差可言。

旅游专家刘思敏对此付之一哂。“通过携程等平台订票,用户可谓省钱省力省时间。这是无法否认的。”

刘思敏告诉周刊君,如果不使用携程等平台,人们购买机票的流程将变得非常复杂,并且不透明。你不可能登陆每家航空公司的官网查询航班信息,选出最优惠的机票。

携程如何重获信赖

无论如何,此次事件对于业界是一个很好的警示。急功近利的企业,与追求实惠、体验的用户之间,似乎总存着一些难以调和的沟壑。

携程要想保住OTA老大的位置,重新赢回人们的心,恐怕要下一番功夫了。

1、真诚的危机公关。

通过紧急整改,携程已经消除了一定负面影响。携程机票相关负责人看似很真诚,其表示,未来携程将持续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好的预订体验。

当然,这一切是不是套路还有待观察。毕竟道歉容易坚持难,没准过几天携程又重操旧业。

2、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携程必须进行升级。

携程此次的捆绑销售风波,无疑揭示了其盈利压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挖掘用户价值的方法上,携程已经到了必须升级的危急关口。

3、可以捆绑销售,但不能偷偷摸摸或者强制捆绑

捆绑销售本身不是一个贬义词。根据百度百科的释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或公司在促销过程中进行合作,从而扩大影响力的行为,可以被称作“捆绑销售”。

比如,超市的“买一赠一”、“买赠”、“减满”等方式,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实惠。

捆绑销售有好几种形式,但是,不是所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都能随意地“捆绑”在一起。

这些服务呈现的方式,也一定不能是携程那种隐藏式的、让人们难以察觉的捆绑。

更重要的是,这些捆绑需要合乎法律法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携程看似变了,但是人们为什么没能明显感受到变化?

携程还应该拿出更大的诚意。

文:《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记者陶娅洁

发布于 2025-08-11 08:43
收藏
1
上一篇:携程春节爆火,深圳荣登入境游热门目的地榜单首位 下一篇:紧急发布,交通管理措施通告,确保城市出行安全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