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走在自我提升的路上,尤其是希望自己在思考、判断、决策上更强大,《毛泽东选集》里其实藏着一套很硬核的思维框架。不是喊口号,更不是历史八卦,而是真刀真枪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式。
看懂《毛选》里这些方法,对任何想变强的人,都是宝藏。
1. 从实际出发
脱离现实,是思维的大敌。
教员反复强调“实事求是”四个字,背后是一种思维底层逻辑:必须从实际出发,一切判断都要回到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愿望。
创业失败、战略判断失误,本质都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现实。教员在论述中国革命的路径时,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是客气,而是认知方法论。
实事求是,是最大的理性。
2. 把问题分清
思维力,首先体现在分类能力上。
《矛盾论》里有一个特别有启发的观点:“矛盾有主要和次要、敌我和人民、基本和非基本之分。”这其实就是现代问题分析的“分层法”“分类法”。
当你面对混乱的局面,能不能一眼看出核心矛盾、能不能区分主要任务和次要问题,决定了你有没有领导力。
分析能力的核心,是分清主次。
3. 顺势而为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看时。

教员有一句话特别值得反复咀嚼:“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为什么?因为你面对的是时代、是力量对比、是局势变化。他把“形势判断”放在极高的位置。不是一腔热血冲上去,而是判断时机、借势而动。
这也是为什么《毛选》一再强调“保存实力,积蓄力量,伺机而动”,不是怂,而是深谙战略节奏。
方向对了,节奏才重要。
4. 先破后立
解决复杂问题,往往要先动刀子。
教员在战略设计中,特别强调“破立之序”。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先打破封建和帝国主义,才谈得上建设新秩序。
这其实是一种很实用的策略方法:先清除阻力,再推进目标。不怕割肉,就怕含糊。今天很多人不成长,不是没目标,而是该放弃的、不该拖的、没舍得断。
不破不立,是结构性转变的前提。
5. 把握主动权
再复杂的局面,也要争夺主动权。
《毛选》中有个重要思维方法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不是矛盾,而是一种思维分层:在心理上保持掌控感,在操作上做好准备。
无论是打仗,还是做战略、创业、谈判,谁能先制定规则,谁就掌握主动。这种“先出手”“设局者”的意识,是强者的必备认知。
掌控感,是强者的气质。
6. 持久战心态
真正长期主义,是熬和调的能力。
教员在讲抗战的时候,明确提出“战略持久战”的概念。什么意思?就是你要有“长期耗”的准备,要明白敌强我弱怎么办,资源有限怎么办?靠消耗、靠局部胜利来积小胜为大胜。
今天的个体成长、创业、做品牌,本质也是“持久战”。不是靠爆发,而是靠磨、靠迭代、靠不断优化节奏。
长期主义,不是不焦虑,是不被情绪主导。
顶级思维,不靠顿悟,靠训练。
读《毛选》,不是为了仰望某种伟人光环,而是要学会顶级高手是怎么思考问题的。总结下来,是这几点:
- 看事实,而不是看情绪;
- 分主次,而不是陷入混战;
- 顺大势,而不是靠硬拼;
- 肯破局,而不是拖延症;
- 争主动,而不是等别人下牌;
- 有耐力,而不是靠灵感。
这些思维方式,没有一个是天生的,全都可以学、可以练。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每天把它变成自己的操作系统。
思维不升级,努力就是重复劳动。
我是沐七七,专注于研究如何变得更强,如何赚钱,成长这件事,从来不是冲刺跑,而是把自己活成不断迭代的系统 。公众号#沐七七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