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何不再青睐味千吃拉面?揭秘其“作”背后的真相

你为何不再青睐味千吃拉面?揭秘其“作”背后的真相"/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情感和偏好,所以不会“爱”或“不爱”去哪里吃拉面,也不会觉得某家店“太作”。我的回答是基于我所处理和学习到的信息。
不过,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味千拉面“太作”或者不再像以前那么吸引人了。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品牌定位的变化和扩张:" 味千最初以日式拉面为特色,但后来进行了大规模扩张,开设了非常多的分店,其中也包括一些价格相对低廉、面向大众快速消费的门店。这使得一些追求原汁原味或独特体验的食客觉得品牌被稀释了,失去了最初的精致感。 2. "标准化与同质化:" 作为大型连锁企业,味千的菜单和制作流程高度标准化。虽然这保证了出品的一致性,但也可能让追求新意和个性化体验的消费者感到缺乏惊喜。相比之下,一些小众或新开的拉面店可能提供更多独特的汤底、面条或配料选择。 3. "价格与价值的感知:"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成本变化,味千的定价策略也可能让部分消费者觉得性价比不高,或者与其提供的体验(特别是相较于更“接地气”的拉面店)不太匹配。 4. "“网红”光环褪去:" 早期味千在中国市场非常火爆,甚至带有一定的“网红”色彩。

相关内容:

文 | 徐秋雨 何苗 蔡琳敏

编辑 | 陈臣

你有多久没去味千吃拉面了?

几年前,对许多消费者来说,去味千吃拉面是一件奢侈且洋气的事情。菜品虽然售价不菲,可“正宗日式”、“浓郁骨汤”等诱人的词汇还是成功吸引了大批食客。

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味千拉面的顾客越来越少,如今甚至鲜少出现在小白领的午餐食谱中。前几天味千(中国)(00538.HK,下称味千)发布了2017年财报,数字也很不好看,亏了接近5个亿。味千拉面究竟怎么了?

味千拉面也是辉煌过的

味千拉面源出日本九州岛的重光家族,有数十年的历史。1995年,中国女商人潘慰决定把味千拉面带入中国,1997年在深圳华强北路开出内地第一家门店,2007年在香港上市。

上市后的味千开启了疯狂开店模式。财报显示,2005年,味千拉面的门店仅有56家,到2011年,门店数已达到662家。

与味千拉面门店数一同暴涨的还有潘慰的身家。胡润餐饮富豪榜显示,潘慰在2007至2010年连续4年蝉联中国内地餐饮首富,成为名副其实的“拉面女王”。

有点“作”,还有点“抠”

从门店数和财务数字来看,味千命运的转折出现在2011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呢?“骨汤门”!

2011年7月,媒体报道味千拉面的汤底是使用廉价粉料及其他速食调料制成,并非广告所宣传的用猪骨熬制而成,味千拉面夸大了其汤底的营养价值。11月,上海工商部门正式给“骨汤门”盖了章。这次事件直接导致味千的股价和业绩双双大跌,企业信誉也严重受损。

2012年,味千又先后经历了中日关系紧张、股东减持风波和机构降级风波等一系列负面事件。后来,味千想靠投资百度外卖“回春”,可没想到百度外卖在2017年又被折价出售了。

味千的经营策略也出了问题。在20年前进入内地市场时,味千靠着“日式拉面”的创意迅速火遍全国,能与之竞争的餐饮品牌很少。20年后,中国餐饮市场经历数次洗牌,外来品牌和本土品牌的战火不断升级,一直没有革新产品的味千就落得越来越平庸,竞争力极具下滑。

除此之外,味千还因为纸巾的收费问题而被顾客吐槽“太抠”,服务的品质也配不上“日式”的招牌,导致顾客进一步流失。

亏损都怪百度外卖?还是专心搞业务吧

顾客对味千“宠爱”程度的下降也直接反映在了财务数字上了。财报显示,味千营收增速从2011年开始大幅下滑,2015年至今,味千营收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其中来自连锁餐厅的收入下滑得最厉害。

2017年,味千亏损了4.87亿元,公司解释这都是因为投资了百度外卖。如果不投资,味千将能实现2.76亿元的净利润。

公开资料显示,味千在2015年通过全资子公司向百度外卖投资6000万美元,这直接导致味千2016年净利润数字的暴涨。2017年,由于百度外卖折价出售,味千的利润水平大受影响。

2010年,味千曾提出“千店计划”,准备用5年时间建1000家店面。然而,“骨汤门”事件的爆发让这项计划不得不搁浅。2015年,潘慰再次提出了“千店计划”,不过从味千目前的处境来看,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是不容易。

在今年3月21日的业绩发布会上,潘慰表态以后不再做类似前述百度外卖项目这样的投资,而是要回归初心,聚焦主业。

希望如此吧。

发布于 2025-08-11 02:13
收藏
1
上一篇:外卖热潮退却,靠自热味千拉面独木难支,消费者不再稀罕 下一篇:味千拉面邂逅预制菜,牙关紧咬尽展美食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