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全诗详解,拼音与英文对照解析

夜雨寄北全诗详解,拼音与英文对照解析"/

这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全诗详解,包含拼音和英文翻译。
---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Lǐ Shāngyǐn)"
"原文 (Original Text):"
君问归期未有期,(Jūn wèn guī qī wèi yǒu qī,) 巴山夜雨涨秋池。(Bā shān yè yǔ zhǎng qiū chí.) 何当共剪西窗烛,(Hé dāng gòng jiǎn xī chuāng zhú,) 却话巴山夜雨时。(Què huà Bā shān yè yǔ shí.)
---
"拼音 (Pinyin):"
Jūn wèn guī qī wèi yǒu qī, Bā shān yè yǔ zhǎng qiū chí. Hé dāng gòng jiǎn xī chuāng zhú, Què huà Bā shān yè yǔ shí.
---
"英文翻译 (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 1 (More Literal):" You ask when I will return, but I have no certain date yet, The night rain in Bashan makes the autumn pool overflow. When will we share the candlelight together

相关内容:

《夜雨寄北》全诗详解

作者:李 商 隐(唐代・táng dài)
Lǐ Shāngyǐn

一、原文拼音与文字对照(拼音在上,文字在下)

夜雨寄北

《yè yǔ jì běi》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jūn wèn guī qī wèi yǒu qī,bā shān yè yǔ zhǎng qiū chí。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hé dāng gòng jiǎn xī chuāng zhú,què huà bā shān yè yǔ shí。

二、中英文对照(英文在上,中文在下)

《A Rainy Night Letter to the North》
By Li Shangyin

君问归期未有期,
You ask when I return, but I know not the day.
巴山夜雨涨秋池。
Bashan’s autumn ponds overflow with the night rain.

何当共剪西窗烛,
When can we trim the candle by the west window together?
却话巴山夜雨时。
Then talk of this very night in Bashan’s rain.

三、诗词原文鉴赏与解析

1.时空交织的思念美学

  • 现实与想象的双重镜像
    首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以对话切入,虚实相生 ——“君问” 是诗人设想对方的牵挂,“未有期” 则是现实的无奈。第二句 “巴山夜雨涨秋池” 将眼前实景(秋雨、池塘)与内心愁绪(归期难卜)交融,“涨” 字不仅写池水,更暗示思念如秋水漫溢。
  • 未来与回忆的时空穿越
    后两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跳出当下,设想未来团聚时的情景。“共剪” 的亲昵动作与 “却话” 的回溯性对话,将此时的孤寂转化为彼时的温馨回忆,形成 “今宵→他日→今宵” 的时间闭环。
  • 意象的复沓与升华
    “巴山夜雨” 两次出现,第一次是实景(现实的孤寂),第二次是虚景(未来的回忆)。这种重复强化了思念的持续性,使 “夜雨” 成为跨越时空的情感符号。

2.艺术手法与情感张力

  • 白描与留白
    全诗无华丽辞藻,仅用 “问”“涨”“剪”“话” 等动词勾勒画面,却蕴含深情。如 “共剪西窗烛” 以细节传递夫妻间的默契,“却话” 则留白想象空间,让读者感受重逢时的千言万语。
  • 以景结情与虚实相生
    前两句写实,后两句写虚,虚实转换间情感层层递进。秋雨的萧瑟与烛光的温暖形成对比,强化了 “此时苦” 与 “他日乐” 的反差。
  • 错位视角与含蓄表达
    诗人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询问归期,这种 “以对方视角写相思” 的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委婉深沉。

3.情感内核

诗中 “未有期” 的无奈与 “何当” 的期盼交织,展现了李商隐对团聚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巴山夜雨” 既是羁旅孤寂的象征,也是未来重逢时的谈资,这种矛盾的情感张力,使诗歌超越了个人思念,升华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哲思。

四、原文意思逐句解析

  1. 君问归期未有期字面意思: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无法确定。
  2. 深层含义:“君” 可能并非真实来信,而是诗人设想妻子的牵挂。“未有期” 三字看似生硬,却饱含无奈 —— 既因秋雨阻隔无法成行,也因仕途漂泊身不由己。
  3. 巴山夜雨涨秋池字面意思:巴山下着夜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4. 深层含义:“巴山” 点明漂泊之地,“秋” 渲染孤寂氛围,“涨” 字暗示愁绪如秋水漫溢。实景与虚情交融,形成 “雨涨池,愁满心” 的意境。
  5. 何当共剪西窗烛字面意思:何时才能与你共剪西窗烛芯?
  6. 深层含义:“共剪” 是夫妻间的亲昵动作,“西窗” 象征团聚的温馨场景。此句从现实跳脱到未来,以 “何当”(何时能够)表达强烈的期盼。
  7. 却话巴山夜雨时字面意思:那时再一起谈论今晚的巴山夜雨。
  8. 深层含义:“却话” 是对未来重逢时的回溯性想象。此刻的孤寂将成为他日的谈资,形成 “今夜之苦→他日之乐” 的情感闭环。

五、故事背景与作者心境

1.历史背景

  • 创作时间与地点
    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年),李商隐时任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此时他因牛李党争仕途失意,妻子王氏已于同年夏秋之交病逝,而他尚未得知噩讯912。
  • 文化语境
    唐代文人常以 “寄北” 为题抒发思乡怀人之情,“北” 既指长安(妻子或友人所在),也象征精神归宿。李商隐的诗歌多写离愁别绪,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2.作者心境

  • 仕途困顿与人生漂泊
    李商隐一生卷入牛李党争,屡遭排挤,长期辗转于各地幕府。梓州时期,他远离长安,对官场失望,对家庭牵挂,诗中 “未有期” 的无奈,正是其漂泊人生的缩影。
  • 生死相隔的隐痛
    若诗作于王氏去世后(部分学者观点),则 “何当共剪” 的设想更显凄凉 —— 诗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仍对团聚抱有幻想,而现实却是天人永隔,这种错位的悲情深化了诗歌的感染力。
  • 佛教思想的影响
    李商隐在梓州期间与高僧交往,抄写佛经,试图以佛教超脱尘世的思想排解苦闷。诗中 “共剪西窗烛” 的温暖意象,或暗含对 “来世重逢” 的期待。

六:延伸思考

《夜雨寄北》的魅力在于它用极简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迷宫。当我们在画面中看到诗人凝视夜雨的身影,感受到的不仅是个人的离愁,更是人类对团聚的永恒渴望。李商隐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这种渴望转化为未来重逢时的温馨想象,让思念在虚实之间获得超越性的美感 —— 或许,真正的团圆不在现实,而在诗的永恒时空里。

发布于 2025-08-10 10:58
收藏
1
上一篇:那晚秋池夜雨,绵延千年的千古传奇 下一篇:深入古韵,品味原味,把古诗读懂读深读出原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