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非治不可
一言不合就开骂,非黑即白就开怼。新的媒介平台和传播方式,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弹药”:留言攻击、弹幕刷屏、私信轰炸、P图侮辱、恶意剪辑……更有甚者,对当事人或者发言者“扣帽子”、人肉搜索、泄露隐私、诋毁污蔑攻击,以达到某种目的。真是乌烟瘴气,令人不胜其烦。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随着互联网全面普及,恶意的情绪宣泄和肆意的网络暴力时有出现,频频造成当事人“社死”,甚至生命的终结:从女子下楼取快递被捏造成出轨,到寻亲男孩刘学州不堪网暴结束生命,再到女子打赏外卖小哥遭网暴后轻生……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杀人于无形。“社死”不是小事,对当事人来说是天大的事。网络暴力造成的恶果触目惊心,再不严加管理,会让理性发言变得稀缺,谁“闹得欢”“嗓门大”谁就占据主动,人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网络环境将受到严重伤害。

专项行动绝非小题大做
近日,为有效防范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要求网站平台认真抓好集中整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治理工作取得扎实成效。这也是在今年年初针对“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之后,中央网信办再次对网络暴力现象重拳出击。


平台千万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治理“按键伤人”,网络平台是关键。平台本是拉近社交距离的场所,如今却成了素不相识者相互攻击的“角斗场”。在这背后,“流量至上”的观念是罪魁祸首。很多时候,不是网络平台没有能力管好。同理性平和的讨论相比,平台有热度、有互动、有点击,就意味着有关注度、有广告,有利润。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各界对网络暴力“人人喊打”,但个别网络平台却总是后知后觉、避重就轻,甚至睁一眼闭一眼,以各种形式“纵容”这些现象发生。中央网信办此次专项行动聚焦明确——“网络暴力易发多发、社会影响力大的18家网站平台,包括新浪微博、抖音、百度贴吧、知乎等。”整治范围实现链条全覆盖:建立完善监测识别、实时保护、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措施。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部署,督促各平台积极落实主体责任,起到“打蛇打七寸”的作用。

企业影响力越大,社会责任就越大,自我的要求就应更高,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网友的表达应有边界,企业获取流量应有底线,杜绝网络暴力,考验着网络平台落实主体责任的决心,也考验着能力和智慧。除了积极落实此次专项行动的要求外,网络平台还要“疏堵结合”,进行人文关怀,积极对被施暴者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主动为其联系心理医生,化解其心理压力。不能出了事对当事者一封了之,对受害者撒手不管,这无异于推卸平台责任;同时,平台还应运用算法,在事件发酵前甄别负向情绪人群,对有网络暴力言行的用户,也可以尝试进行言语安抚,情绪降温。科技向善,用真情感化人心是必要一环。最后,对越过红线、屡教不改者,果断亮出“红牌”。
治理网络暴力,网络平台必须守土尽责,亮出责任心,拿出真本事。唯有此,网络平台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你遭遇过网络暴力吗?你对互联网平台治理网络暴力有什么建议?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