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乡村旅游,共筑乡村振兴新篇章
依托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协同,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才能真正将乡村旅游打造成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以下是一些关键策略和实施路径:
"一、 战略定位与规划引导"
1. "顶层设计:" 将乡村旅游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布局,明确其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的定位和作用。
2. "科学规划:" 编制符合地方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区域、特色项目、产品体系、基础设施布局、环境保护措施等。避免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
3. "区域联动:" 推动乡村旅游与周边地区(如城市、其他景区、文化区域)的联动发展,形成合力,共享资源,扩大客源。
"二、 产品创新与品质提升"
1. "挖掘特色资源:" 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特色物产等,将其转化为独特的旅游吸引物。
2. "丰富产品体系:" 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如观光农业、休闲采摘、农事体验、民宿度假、文化研学、康养度假、户外运动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 "提升产品品质:" 注重旅游产品的精细化、个性化、品牌化。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供有温度、
相关内容:
拉长产业链,壮大乡村旅游产业群。旅游的六大要素中,“购”能够有效带动当地各行业的发展。因此,把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作为突破口,以此增强旅游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进而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目的地特色旅游产品较多,如当地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等,要深入挖掘乡村元素的旅游价值,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共享经济、创意旅游和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让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成为旅游开发的受益者。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乡村旅游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原真性”,要在保持乡村原生田园风光、淳朴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围绕“绿色、环保、有机”进行旅游开发。对于生产生活的污染,要设置资源化处理站,改善乡村环保问题。以“项目引领、企业主导、市场运作”为路径,把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起来循环发展,保持乡村空气清晰、水源干净、田园美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生意“四生”共赢。
传承与创新结合,繁荣乡村文化。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生活振兴还包括精神文明振兴,要保护传承好传统文化、民族村寨、传统民居等遗产。乡村文化底蕴深厚,蕴含很多优秀的思想观念及道德规范等,有的流传至今已成为乡规民约,这些思想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民众、淳化民风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要吸收外来文化并创新性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让乡村与外界的交流更为紧密,外来文化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乡村要自觉抵制和摒弃“三俗”,吸收良好的外来文化并进行融合创新。坚持向上、向善、向美正确导向,树立富裕乡村、文明乡村、和谐乡村、美丽乡村新风尚。
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乡村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由于所处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偏僻,人才引进困难,因此旅游新型农民主要依靠自身的培训。政府要为乡村旅游人员的管理与培训提供平台,聘请一些旅游培训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景区竞争力。同时,要扶持一批乡村旅游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文化人、非遗传承人和乡村工匠;要与一些旅游院校合作,为他们提供实习基地,实现双赢;还可以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对积极参与培训,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村民在资金政策上给与扶持,以此来调动村民的培训积极性。(红卫)
来源: 中国新闻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