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关东军是日本陆军驻扎在中国东北的一支军队,是近代日本陆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因最初侵驻中国东北的金县、大连地区的“关东州”而得名。正式成立于1919年,解散于1945年8月。
1898年,沙俄政府强迫清政府把中国旅顺和大连湾“租借”给俄国。1904—1905年,日俄之间因争夺在中国东北的利益爆发了日俄战争,最后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战后,日本攫取了俄国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一切特权,在亚洲大陆获得了殖民地。1905年(明治三十七年)10月18日,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其在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殖民统治,将辽东半岛改名为“关东州”,派遣两个师团4万人的兵团进驻关东州及南满铁路附属地,在辽阳成立了关东总督府,由陆军大将大岛义昌任总督,总督府内设陆军部。次年9月1日,总督府改为都督府,由大岛总督继任都督。
1907年开始,日本在“关东州”驻扎有1个师团和6个铁道守备大队的兵力。
1919年4月12日,日本将关东都督府改为关东厅,以原关东都督府陆军部为基础,另组成关东军司令部,实行军政分治:关东厅为司法、行政最高机关;关东军司令部则为最高军事机关。立花小一郎中将被任命为关东军首任司令官,直接隶属于天皇。关东军与台湾军、华北驻屯军、朝鲜军并称为日本的“海外四大兵团”,其中有三个在中国领土上,足见日本明治政府对中国的“关照”。“海外四大兵团”是日本陆军“军”的另一种形式,编制、级别都不固定,用现在的术语就是“军队集群”,下设师团或旅团。
关东军司令部设参谋部、副官部、兵器部、经理部、军医部、兽医部、法官部等,指挥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师团、独立守备队以及旅顺炮兵大队、关东宪兵。关东军司令长官由日本内阁陆军大臣和大本营参谋总长领导。
关东军司令部先设沈阳,后迁旅顺,1931年9月前后又迁沈阳,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前后迁长春,直到1945年8月投降前夕。曾一度向通化、临江撤迁。


关东军的主力为步兵师团,分驻于宽城子、公主岭、奉天、辽阳、海城、旅顺等地,驻军采取轮换制,基本上两年一换防。驻东北的师团仍有部分留驻日本国内,因此编制比日本国内常设师团略小,每师团编步兵旅团2个,骑兵联队、野炮兵联队、工兵联队、通信队、辎重队各1个,定额为10583人。
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关东军只有1万余人
1926年日本进入昭和时代后,加紧推行侵略中国和准备对苏作战的“大陆政策”。1928年,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中国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磨刀霍霍的关东军借机从南满铁路属地冲出,一天内便占领沈阳、长春、辽阳等城市,进而迅速侵占中国东北全境。

“九一八事变”之时关东军战斗序列:
关东军司令部(驻旅顺,后移驻沈阳)
司令官 本庄繁中将
参谋长 三宅光治少将
第二师团(驻辽阳)
师团长 多门二郎中将步兵第三旅团(驻长春)旅团长 长谷部照倍少将步兵第四联队步兵第二十九联队步兵第十五旅团(驻辽阳)旅团长 天野六郎少将步兵第十六联队步兵第三十联队直属部队骑兵第二联队野炮兵第二联队工兵第二大队第二中队独立守备队(驻公主岭)
队长 上森连中将第一守备大队(公主岭)第二守备大队(奉天)第三守备大队(大石桥)第四守备大队(连山关)第五守备大队(铁岭)第六守备大队(鞍山)关东军直辖
旅顺重炮兵大队关东军宪兵队等以上关东军总兵力,日方说1.04万人,中方估计在1.5万人左右,也有说2万人的。中方的统计包括铁路附属地内的日本武装警察3000多人。事变第二天,混成第三十九旅团率先从朝鲜越境侵入我国东北,第二师团留守日本国内的所有部队也全部调往东北。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兵力不断增加:1931年底有2个师团、4个混成旅团,1932年达到6个师团、4个混成旅团,此后师团数1933—1936年保持5个师团的兵力,1937年达到7个,1938年9个,1939年11个,1940年12个。
升格为方面军
1938年1月13日,为适应日本扩大侵华战争的形势并准备对苏作战,关东军在师团之上增设军的建制,关东军也升格为方面军,成为继华北方面军、华中方面军之后侵华日军第三个方面军。方面军为日本陆军战时编组的战役军团,通常下辖若干军和直属师团、旅团,人数从十几万人到几十万人不等。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在我国东北扩张侵略,关东军的地位不断提高。在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四大统治机构(即所谓“四头政治”)关东厅、满铁、奉天总领事馆、关东军司令部中,它很快跃居首位,不仅控制军事,而且参与政治、经济、外交等侵略活动。它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侵略工具,是推行日本“大陆政策”的急先锋,穷凶极恶,坏事做尽!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支最缺德的日军部队被授予的“通称号”(部队代号)竟是“德”字。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侵苏战争。七八月间,为了配合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关东军接连组织以苏联为目标的特别大演习(“关特演”),并再次调集大量部队囤集中国东北。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关东军达到鼎盛时期,总兵力已经增至31个师团,人数上升到85万人,号称百万。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关东军主力逐渐被抽调至太平洋战线。
升格为总军
1942年下半年,日本《陆军综合作战方案》专门指示关东军,要“防止对苏发生战争,维持北方静谧状态”,但仍在继续扩充关东军力量。
1942年10月1日,日本的关东军升格为总军,以作为对苏作战的基本力量。关东军司令部也相应升格为关东军总司令部,并增设两个方面军司令部和装甲军、关东防卫军司令部以及第二航空军司令部。总军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部队的最高编制,总司令官为陆军大将,编制不固定,下辖数个方面军,人数从几十万人到上百万人不等。关东军是继中国派遣军(1939年9月12日)、南方军(1941年11月6日)之后日本第三支总军,总司令部驻长春(“新京”),梅津美治郎大将和山田乙三大将先后出任总司令官。

此时关东军下辖两个方面军,6个军、1个机甲军、1个航空军,共计14个步兵师团、2个坦克师团及若干独立守备队、国境守备队等,总兵力约70万。
从1943年下半年起,为挽回太平洋战场的颓势,日本大本营开始陆续从关东军抽调兵力增援太平洋战场,指望这支“精锐之师”能够挽救自己失败的命运。至1945年春,相继从关东军抽调了20多个师团增援太平洋战场和准备进行本土决战。
彻底覆灭
1945年5月初,德国战败后,苏联开始腾出手来对付关东军这个老冤家。此时的关东军早已今不如昔了。为进行垂死挣扎,关东军只好重新扩充力量,进行备战。为此,关东军将在东北的25万退伍日本军人重新征集,并编成8个师团、7个混成旅团,作为临时部署兵力的补充。至1945年8月10日,关东军辖第一、三、十七方面军及第四军等,共计27个步兵师团、11个独立混成旅团、2个坦克旅团、1个机动旅团,总兵力约75万人。但关东军兵力的增加只是一种表面的膨胀,如果以原来的关东军精锐师团换算,这70多万人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仅仅相当于以前的8个半师团。特别是由于日本在各个战场连遭惨败,士气低落,关东军往日的威风已经不复存在。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本宣战。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麾下的150万远东苏军,从三个方向进入中国东北,直取关东军。苏联红军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全歼号称百万的关东军。此次战役中,关东军损失约67.7万人,其中8.3万人被击毙,59.4万人投降,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彻底覆灭!


罪有应得
二战结束前,日本陆军约半数的高级将领曾有在关东军任职的经历。在东京审判的28名日本甲级战犯中,有11人曾在关东军任职;最后有7名罪大恶极的甲级战犯被判处绞刑,其中竟有6人曾在关东军任职。他们是:日本首相兼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大将(曾任关东军参谋长)、陆军大臣坂垣征四郎大将(曾任关东军参谋长)、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曾任关东军总司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曾任关东军哈尔滨特务机关长)、第七方面军司令官土肥原贤二大将(曾任关东军奉天特务机关长)、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村兵太郎大将(曾任关东军参谋长)、华中方面军副参谋长武藤章中将(曾任关东军司令部第二课长)。关东军能享此“殊荣”,足见其罪行累累,恶贯满盈!

此外,在各地受审的乙级、丙级战犯曾在关东军供职的,还有关东军总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大将,关东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喜多诚一大将、山下奉文大将,关东军第三方面军司令官后宫淳大将、冈部直三郎大将,关东军参谋长桥本虎之助中将,关东军铁道兵司令草场辰已中将,关东军司令部作战课长坂西一良中将,关东军新京宪兵队队长近藤新八中将,关东军第二独立守备队步兵第十二大队长铃木启久中将,关东军第一四九师团长佐佐木到一中将,关东军第三师团野战炮兵第三联队长柳川悌中将,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大佐等几十人。除冈村宁次因受国民党政府包庇被“无罪释放”,其他都受到了正义的审判,也是罪有应得!而臭名昭著的关东军七三一部队长石井四郎中将,受美国当局的包庇逃脱了审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