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陕西省咸阳市的历史名称由来之谜

探寻陕西省咸阳市的历史名称由来之谜"/

咸阳市的名称由来,主要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重要角色有关,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的长安城。
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历史渊源 - 长安城:" 咸阳(作为现代城市)的名称,实际上与它旁边的"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紧密相连。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咸阳是秦国的都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未以咸阳为首都,而是将都城迁往新建的长安(位于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一带)。这座新长安城地处九天阊阖之西,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的都城之一,象征着大一统帝国的辉煌。
2. "名称的演变与关联:" 虽然秦始皇将首都迁到了长安,但咸阳作为秦国的旧都,其地理位置依然非常重要。它位于渭水(今灞河、浐河上游)流域,交通便利,是关中平原东部的军事和政治要地。 汉朝建立后,定都长安。虽然都城名称变为“长安”,但咸阳作为附近的重要城市,仍然存在。 "关键点在于,咸阳紧邻长安。" 在历史文献和人们的习惯称呼中,有时会将这个区域或这个城市与长安联系起来

相关内容:

咸阳市的名称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地理位置说

咸阳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因这里“山水俱阳”,故名咸阳。

地名合并说

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土的陶文,商鞅在此曾置“咸亭”“阳里”,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取名咸阳。

秦都区

秦都区是咸阳市的市辖区,其名称来源于其作为秦国都城的历史地位。在公元前350年,商鞅在此主持营建新城,并将其定为秦国都城,此后这里一直是秦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至秦朝灭亡。因这段辉煌的都城历史,该区域被命名为“秦都区”,以彰显其与秦国都城的深厚渊源和历史传承。

杨陵区

杨凌区的名称由来与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其原名“杨陵”,因隋文帝杨坚的陵墓泰陵位于此地而得名。1997年,为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省政府决定将“杨陵”中的“陵”字改为“凌”字,赋予“壮志凌云”“奋发腾飞”的寓意。

渭城区

渭城区是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市辖区,其名称来源于其与渭河的紧密关联。以下是关于渭城区名称由来的具体分析:

地理位置与自然因素

渭城区位于渭河之北,渭河是陕西境内重要的河流,也是该地区的重要地理标志。在中国古代地名命名中,常常以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理特征来命名地方,以方便记忆和区分。因此,“渭”字直接来源于渭河,体现了该区域与渭河的紧密联系。

历史沿革与行政变迁

渭城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历史上,渭城区所在的区域一直是重要的行政区域。随着历史的变迁,该区域的行政归属和名称也多次发生变化。在现代行政区划调整中,为了更好地体现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最终确定了“渭城”这一名称。

三原县

三原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其名称由来有多种说法,以下是比较常见的几种解释:

1.地理位置说

三原县地处渭河平原中部,其名称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有关。有说法认为“三原”是指该地区有三条主要的河流或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例如,渭河、石川河等河流在此区域流经,形成了重要的地理标志。

2.历史沿革说

三原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名称可能与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有关。在古代,三原地区曾多次调整行政区划,名称也可能随之变化。据《三原县志》记载,三原县在历史上曾多次更名,最终在明清时期定名为“三原”,并延续至今。

3.文化传说说

还有一种说法与当地的文化传说有关。相传在古代,三原地区有三座重要的城池或三处重要的地标,分别代表了当地的三个主要部落或家族,因此得名“三原”。

4.三原说

据《三原县志》记载,三原县的名称来源于其境内有三处重要的地理标志或行政区域,分别是“原”(即台地)、“陵”(即陵墓)和“川”(即平原)。这三处地理特征共同构成了三原县的名称。

泾阳县

泾阳县的名称由来与其地理位置密切相关。泾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泾河之北。根据古代地理命名习惯,水之北为“阳”,因此得名“泾阳”。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乾县

乾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其名称由来与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以及古代帝王陵寝等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因“乾陵”而得名

乾县的名称与乾陵密切相关。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位于乾县北部的梁山上。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乾陵始建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因陵墓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风水特征,被命名为“乾陵”。此后,为了突出乾陵的显赫地位,乾陵所在的区域逐渐被命名为“乾县”。

2.“乾”字的象征意义

“乾”字在《易经》中象征天,代表阳刚、尊贵和权威。乾陵作为唐朝的皇家陵寝,其名称本身就带有尊贵和权威的象征意义。因此,以“乾”字命名,既体现了对皇家陵寝的尊重,也寓意着这片土地的神圣与尊贵。

3.历史沿革中的名称演变

乾县的名称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在秦代,这里属于咸阳郡。西汉时,设好畤县。北魏时,设武亭县。隋开皇三年(583年),改武亭县为乾州。唐初,因乾陵的修建,乾州成为重要的皇家陵寝所在地。唐永淳元年(682年),乾州被改为乾陵县。此后,名称多次调整,直到明清时期,最终定名为“乾县”,并延续至今。

4.地理与文化因素的结合

从地理角度看,乾县地处渭北高原,地势较高,气候干燥,符合“乾”字所代表的阳刚、干燥的特征。从文化角度看,“乾”字的使用也体现了古代对风水和地理环境的重视,以及对皇家陵寝的尊崇。

总结

乾县的名称由来主要与乾陵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古代地理命名习惯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影响。其名称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对皇家陵寝的尊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乾县”这一名称

礼泉县

礼泉县的名称由来与其历史沿革密切相关。根据历史记载,礼泉县原名“醴泉”,这一名称始于隋代。

地名由来

• 因泉水得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境内有泉水味如醴(一种甜酒),故改名为“醴泉县”。《元和郡县志》也记载,因县界有周代的醴泉宫,故以此命名。

• 地理与文化因素:礼泉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历史悠久,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建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其名称的确定不仅与当地的地理特征有关,也与古代的文化和行政建制密切相关。

历史沿革

• 早期沿革:在西周时期,礼泉县所在地被称为焦获,是周王朝京城北边的边防重地。秦代时,此地被改名为谷口县。

• 隋唐时期: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正式将宁夷县改为醴泉县。唐代时期,醴泉县因昭陵的修建,进一步扩大了辖区范围。

• 近现代变化:1964年,“醴泉”改为“礼泉”,一直沿用至今。

永寿县

永寿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其名称由来与当地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沿革密切相关。根据历史记载,永寿县的名称源于其境内的广寿原,因地处广寿原而得名。

历史沿革

• 西魏时期: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在今永寿县北部的广寿原置广寿县。

• 北周时期: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县治南迁至永寿村,改称永寿县,隶属新平郡。

• 隋唐时期:隋开皇三年(583年),曾撤销永寿县制,后又恢复。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永寿县,县治在麻亭(今永平镇)。

• 宋元明清:宋初曾改名为长寿县,后又恢复为永寿县。此后,永寿县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地理与文化因素

“永寿”之名还可能与古代对星宿分野的命名有关。据《永寿县志》记载,其命名与寿星(南极星)有关,寓意“春秋出入寿无穷”,象征长寿和永恒。

长武县

长武县的名称由来与其历史沿革密切相关。根据《长武县志》记载,长武县的名称来源于县境西部的唐代长武城。长武城是唐代李怀光所筑,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宜禄镇(今昭仁镇)正式设立长武县,取名即来源于此。

长武县的历史沿革较为复杂,历经多次变迁。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此地始置鹑觚县,后历经浅水、东阴槃、宜禄等多个名称的变更。直至明代,因长武城而正式定名为长武县,并沿用至今。

旬邑县

旬邑县的名称由来较为复杂,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地理特征、历史事件以及文化传承。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说法:

1. 因封地得名:据《三水县志》记载,旬邑县的名称可能来源于“郇侯之封”。郇侯是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葡的封号,“郇”字与“栒”字相通,因此得名“栒邑”。

2. 因地理特征得名:有说法认为旬邑县因县北有栒邑原而得名。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境内山地盛产栒木而得名。

3. 因历史沿革得名:旬邑县在历史上曾多次更名。秦时设栒邑县,西晋时更名为邠邑县,北魏时又改为三水县,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广东三水县重名,复改为栒邑县。1964年9月,因“栒”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将“栒”字改为“旬”,正式更名为旬邑县。

淳化县

淳化县的名称来源于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当时在云阳县的梨园镇(今淳化县城所在地)设置新县,并以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淳化”命名。淳化一词有“纯正平和”“敦厚的教化”等含义。

武功县

武功县的名称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 因武功山得名:武功县因境内有武功山而得名。武功山属于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

2. 与周武王的文治武功有关:据史料记载,武功县的名称还与周武王伐纣的功绩有关。周武王灭商后,感念其文治武功,将秦岭主峰的次峰命名为“武功山”,将石头河命名为“武功水”,而武功县也因此得名。

3. 历史沿革中的命名: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开始实行郡县制,邰地被分为武功(今眉县和岐山南部、太白县东部及周至一带)、邰(今扶风南部和武功一带)、美阳(今扶风北部)三县。此后,武功县的名称在历史上多次沿用,成为关中地区的重要县份。

兴平市

兴平市的名称由来与历史沿革密切相关。根据历史记载,兴平市古称“槐里”“金城”“废丘”,其名称的变迁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

名称由来

• “兴平”之名的起源: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因“兴平军”在讨伐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唐肃宗将金城县改为兴平县,以纪念兴平军的功绩。

• “槐里”“金城”等旧称:在兴平县之前,此地曾有多个名称。秦代设废丘县,汉代改为槐里县,东汉时期又改为金城县。

历史沿革

• 夏商周时期:兴平地区在夏代属于雍州,商、周时期是犬戎族聚居地,称为“犬丘邑”。

•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废丘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废丘被改为槐里县。

• 三国至隋唐:三国时期,魏国将平陵县改为始平县。西晋时期,始平县成为扶风郡的一部分。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因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始平县被改为金城县。

• 五代至明清:五代时期,兴平县建置基本稳定。明清时期,兴平县隶属于西安府。

• 近现代:1993年,兴平县被撤销,设立县级兴平市。

彬州市

彬州市的名称由来与其悠久的历史和地理文化密切相关。早在3500年前,周族的公刘部落领袖在现今彬州区域创立了一个小型国家,命名为“豳”。《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之一《豳风》即描绘了这一地区。

名称演变

• 豳:彬州的古称“豳”,源于周族公刘在此地建立的国家。

• 邠: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豳”“幽”二字易混,改“豳”为“邠”。

• 彬县: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邠县改为彬县。

• 彬州市:2018年5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彬县,设立县级彬州市。

发布于 2025-08-07 08:28
收藏
1
上一篇:咸阳命名之谜,探寻古都“咸阳”的深厚渊源 下一篇:陕西10市的前世今世揭秘,原来家乡的名字背后藏着这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