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丰沛」丰沛石望柱,千年石柱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文史丰沛」丰沛石望柱,千年石柱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们来解读一下这段标题:「文史丰沛」丰、沛县的石望柱:这些古老的石头会说话……
这段标题信息量很足,我们可以分解来看:
1. "「文史丰沛」 (Wénshǐ Fēngpèi)": 这是一个形容词性短语,用来形容丰县和沛县。 "文史 (Wénshǐ)" 指的是文学和史学,泛指历史文化。 "丰沛 (Fēngpèi)" 意为丰富、充裕。 "合起来",这个短语直接点明了丰县和沛县这两个地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遗存丰富的特点。它为后面的内容设定了背景和基调。
2. "丰、沛县 (Fēng, Pèi Xiàn)": 直接点明了文章或内容的地理指向——江苏省的丰县和安徽省的沛县。这两个县在历史上渊源深厚,都与汉高祖刘邦有关(丰县是刘邦故乡,沛县是其起兵地之一),因此文化价值尤其突出。
3. "的石望柱 (de Shí Wàngzhù)": "石望柱 (Shí Wàngzhù)" 指的是石头制成的望柱,通常指牌坊、牌楼、或古代建筑(如大门、桥梁)顶

相关内容:

文/图:于世伟、王书法

墓地前的石柱叫石望柱,亦称林门柱、神道柱、华表。视墓地规模,望柱立于墓前十余步乃至数百米,以彰显墓主人的声名,亦是墓地位置的标记。

丰、沛县的望柱多以家族名义为共同祖先而立,墓主或其后人为仕宦家庭,在地方享有盛誉、家境殷实。

丰、沛县的望柱规制极其相似:方形柱体,两根一对,左右对称竖立,由柱础、柱身和柱首三部分组成,简朴庄重,刻工精湛。

柱首为左右对称的一对石狮,本地称“望石猴”。

柱身由整块条石刻成,底端有榫头卡在柱础的榫眼里以固定,棱身向内抹成1厘米左右的圆弧状,刻有一或两对楹联。

刻楹联的一面下刻荷花纹、上刻缠枝纹,中间修城长匾的形状,最上方刻一钩子,模拟将匾挂在柱子上。

因黄水冲淤、岁月侵蚀,仅就目前所发现的丰、沛县石望柱简介如下:


1、丰县首羡崔老家崔氏祖茔墓坊


立于明代,墓坊柱正背面各阴刻楹联一对。正面:福禄有常,德修自能邀天眷;风水无据,人杰乃可显地灵。表达了朴素的勿迷信风水、须修德勤奋的观点。

“三戟堂”崔氏迁丰始祖讳友能,元末明初避兵乱自阳谷县徙居丰县西北石城里娥堌村东里许,即今崔老家村。其曾孙崔辅政以拔贡的身份任河南卫辉县丞,自此文化兴族,为丰县书香世家。


2、凤城街道海子涯村


位于世袭怀远将军李得春家族墓地,阳刻行书楹联一对:祖功巍巍,恩纶宠锡光百代;孙谋奕奕,远垂世泽衍千秋。

3、丰县王沟赵集村赵氏祖祠楹柱


建祠时刻於正堂前石柱上:燕翼诒孙谋,嗣前徽于创业垂统(小字:康熙陆拾年拾月拾伍立);绍衣光祖德,奉明禋而僾见忾闻。

《诗经·大雅》: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比喻为后世子孙做好打算,庇护子孙。


4、丰县孙楼街道单高楼


高氏祠堂门口有一对立于高氏祖茔的望柱,阴刻楹联一对:寿域如新,念祖功宗德,孝思长供俎豆;吉阡依旧,赖子肖孙贤,书香永继衣冠。

寿域、吉阡:墓地的别称;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指祭祀和崇奉。此对联指勿忘祖先的功德,勤奋读书、传承优良家风,才是对祖先最大的孝。

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的岳父高斌听闻丰县高氏家族兄弟三人的年龄均过百岁,且都是县庠生,欣然题词“丰乡三瑞”相赠,高氏因此以“三瑞堂”作堂号纪念。


5、沛县鹿楼施楼


乾隆二十六年九月,例赠儒林郎、例进士王定勋童钰撰文、书写,为其父亲通政司经历王树藩和母亲吴孺人,于施楼王氏西老林立合葬墓碣碑并华表一对。阴刻篆书楹联一对:芝兰已应眠牛卧(行书小字:辛巳九月榖旦);松柏长留待鹤归(行书小字:山阴童钰书)

眠牛卧:东晋名将陶侃出身贫微,父母去世,家中老牛出走卧在风水宝地上指引葬处,后陶侃果发达,代指风水宝地。童钰:号二树,“越中七子”之一,山阴名士。笔力遒劲,是石刻中的珍品。现在沛县博物馆新馆金石厅展览。


6、沛县鹿楼朱屈庄


“折槛堂”朱氏北祖林有一清早期墓坊,被黄水淤下去,近年又挖出石柱立在原址,阴刻行书楹联一对:槛折螭坳,薪传鹿洞;封崇马鬣,垂协牛眠。

朱氏祖林现存一根下联望柱半埋在土里:华峰通瑞气,千秋永峙作屏。

螭坳:宫殿螭阶前坳处,朝会时为殿下值班史官所站的地方。槛折螭坳:指汉朝朱云“以命直谏、不畏权奸”的典故。鹿洞:指白鹿洞,为宋朝朱熹讲学处。马鬣:坟墓封土的一种形状。


7、沛县鹿楼鹿氏祖茔


望柱与“裕远堂”鹿氏六世祖鹿知己墓碑同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月,柱础长0.9米、宽0.66米、厚0.3米,柱身高1.98米,方约0.37米,阴刻楹联两对。

正联:泗水流芳,一带祥光环蒿里;香山毓秀,千层瑞霭护佳城。

内侧联:光映栖华,欣此日柏松畅茂;地连丰沛,羡他年世代荣昌。

蒿里、佳城:喻指墓地。光映栖华、地连丰沛:鹿楼基本距丰县和沛县、栖山和华山等距离,栖山、华山分属于丰县、沛县,文化遗存丰富,对仗恰到好处。


8、丰县大沙河古墓李氏墓坊


2016年1月在丰县大沙河清淤过程中发现明代李可观墓葬群,墓坊柱阴刻楹联一对:德配犹龙弓冶,箕裘光百代;学承邺架文章,俎豆壮千秋。

犹龙:谓道之高深奇妙,亦指老子;弓冶:指父子相传的事业:箕裘:比喻祖辈的事业;邺架:比喻藏书之多。


9、丰县华山戴套楼戴氏


该对望柱整体保存完整,阴刻楹联两对。正联:泡水锺灵,祖功宗德垂荫远;华峰毓秀,子守孙承世泽长。

内侧联:两朝雨露培植厚;三迁脉络郁结长。

“典礼堂”戴氏七世祖戴守官,明皇恩钦授六品云骑卫,墓在戴套楼村东两公里的草庙村戴氏祖茔。其后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为戴守官墓立碑并置望柱一对。

1851年黄河决口,湮没戴氏祖茔。1988年在草庙村南挖鱼塘时,华表随古碑出土,2006年将华表和碑立于草庙村戴氏家祠前。

10、丰县王沟程集程氏

程集村北桃树林现存清同治年间立于“四箴堂”程氏家族墓茔前的一对华表。安阳庠生朱玉琛敬书:派衍二子,宋元明清家声旧;名著两川,高曾祖父世泽深。

二子:指宋代理学大儒家程颐、程颢二兄弟。程集村的程氏先人名讳叫程位,字大政,别号两川,仗义疏财、扶危救困,娶明朝奉国将军、藩王朱健根之女仙霞乡君,被封为承训大夫。

11、丰县梁寨小张口村李氏

上联:华表千秋,犹闻鹤语;下联:本支百世,永荷龙光。

12、丰县欢口刘大营刘氏

望柱立于清末,位于刘大营刘氏家族墓群前,基座方0.71米,高0.3米;石柱与石狮方0.4米,高2.22米。阴刻楷书楹联一对:燕翼贻谋,越数万年而不坠;瓜瓞衍庆,历十七世以无疆。

该支刘氏迁丰始祖刘顺于元朝至正十三年奉募民屯田令,偕妻子尹氏由山西洪洞野鹳窝,迁居丰县城北三十里许刘家营。

13、丰县师寨大堤口村魏氏祖茔

阴刻楹联一对:宅相振家声,百丈龙沙封夏屋;和戌传世德,千年燕翼感秋霜。

14、沛县安国刘田寨刘氏宗祠

清光绪年间立于刘氏祖墓,阴刻楹联两对,正面:平野兆牛眠,共念水源木本;百年垂燕翼,莫忘春露秋霜。

内侧联:土厚水深,滋培福地;山高木茂,永护佳城。

15、沛县鹿楼邱庄邱氏

望柱与邱氏迁沛始祖邱敬墓碑同立于1914年四月,底座方0.7米,高0.4米;柱身方0.36米,高1.9米,阴刻楹联两对。正面:宦途作乐土,洙泗滨、芒砀间,典型留东南三郡;训子兼教徒,桃李艳、瓜瓞实,因果结俎豆千秋。

内侧联:琼山派衍,数传来恪守家风;泗上铎悬,百里内咸霑化雨。

邱敬:明嘉靖岁进士,任沛县教谕,感沛县风俗淳朴、人情浑厚,定居于沛,卒於嘉靖四十三年,葬丰县华山之北大庵寺西邱庄。邱氏紧扣先人职业、来沛缘由撰联,对仗工整,细述家族历史。

16、丰县梁寨状元碑园

原立于小李寨村东李氏八世祖墓前,高2.75米,约0.41米见方,石材坚硬,刻工精良。上刻楹联两对,皆为民国时曾任福建莆田、仙游、德化知县的沛县敬安人李洪筹撰联,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书丹。

正面阴刻:北邻华麓,南绕河流,川岳郁佳城,应有白云环泡水(小字:十六世孙厚基薰沐书丹);世继书香,派延淮壖,蘋蘩昭后代,依然紫气满函关(小字:十七世孙洪筹再拜敬撰,二十世孙松门监修)

内侧联阳刻:奕叶绵延,瑞应牛眠增郁律;长松蓊蔚,伫看鹤化复归来。

“陇西堂”李氏迁丰始祖七公,字正居,于元至正年间自河北真定县迁至丰县程子院。人丁兴旺,簪缨世家,后裔闻名的有清代状元李蟠、兵部尚书李卫、福建督军李厚基等。

17、丰县王沟春秋阁张氏

位于春秋阁东的安庄张氏祖茔,阴刻楹联一对,缺上联柱:望系鸣珂,积厚流光延善庆;现存下联柱:祥徵巢燕,山环水绕荷天休。

鸣珂:显贵以玉装饰车马,行则作响,借指居高位。天休:天赐福佑,皇帝恩典。

18、丰县凤城街道秦河秦氏祖茔

刻楹联两对,现存下联柱。正面:松楸耸翠,灵爽实式凭之。侧面联:谋贻燕翼,垂裕后昆。

19、丰县顺河王庄王氏祖茔

阴刻行书楹联两对,柱身缺残倒地,刻有“同华峰并永千秋”“孝思於子继孙承”等字。

这些楹联对仗严谨、用典丰富,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缅怀祖德、家族历史,有赞美墓地风光佳美和祈求庇佑后人,有教育后人传承家风、勤勉耕读,还有教育人们不要迷信风水、修心立德。有楷书、行书、篆书等,部分称得上是书法佳作。

这些对联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栖山、华山、泡水等本土山水在对联中尽情体现,且根据墓地方位加以丰富描述;“泗上”泛指沛县一带;“丰沛”“栖华”是丰沛一家的有力佐证。

这些饱经岁月洗礼的石刻作品是明清时期丰沛县墓葬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非常高,值得妥善研究、保护。

发布于 2025-08-07 05:27
收藏
1
上一篇:男女大事必择吉日,否则小心招来倒大霉! 下一篇:京华物语,被开辟为珍宝馆的宁寿宫,揭秘其非凡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