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中指”双重文化解读,从严重侮辱到法国“荣誉的指头”的奇妙转变

“竖中指”双重文化解读,从严重侮辱到法国“荣誉的指头”的奇妙转变"/

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或者说存在严重的误解和误导。
虽然在法国文化中,食指和中指并拢(形成类似字母 "V" 的形状)的手势确实存在,并且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和情境下,它被认为是一种"胜利的标志",这源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特别是马赛曲的歌词 "Vive la République!" - 活跃法国共和国!),士兵们用这个手势向敌人展示胜利的决心和侮辱。从这个角度看,它确实与“荣誉”和“胜利”有一定联系。
"但是,这和“竖中指”有本质的区别:"
1. "姿势不同:" "竖中指 (Middle Finger / Salute au Doigt)":是竖起食指,其他四指弯曲或压在下方。这个手势在法国文化中,以及全球大多数文化中,"明确且普遍地被视为最严重、最粗鲁的侮辱",表达的是强烈的蔑视、愤怒和性威胁。 "V手势 (Victory Sign / V pour la Victoire)":是竖起食指和中指,其他三指弯曲或压在下方,形成一个“V”字形。
2. "含义和接受度不同:" "竖中指":在任何文明和文化背景下,几乎都是不可接受的,会被视为严重的冒犯。在法国,这个手势同样会被视为非常粗鲁和

相关内容:

作者: 潘 亮

不久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到访孚日省与铁路职工对话时,遭到一名61岁退休男子竖中指的“礼遇”,后者随即被警方拘留。法国法律规定,侮辱国家公务人员可获刑6个月监禁及7500欧元罚款。不过不少法国人却对此表示质疑,因为在法国文化中,“竖中指”有着特殊含义,这与现今世界对这个动作代表的严重侮辱含义并不相同。

1337年,英吉利海峡两岸的历史冤家英格兰、法兰西之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在战争第一阶段,英军先后赢得斯吕斯海战、攻陷海防要塞加莱并取得普瓦捷会战胜利。1360年,战败的法国被迫签订极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约》。英军之所以可以如此长驱直进,其强大的弓箭兵功不可没。英军当年拥有被称作“长弓”的高水平弓箭技术,其中弓用紫杉木制成、弦选择了特制的麻。这样造出来的长弓中部坚固,两头弹性足,全长达两米,可以让箭射得更远更有力。

英法阿金库尔战役(又译:阿让库尔战役)绘画作品资料照

法国中世纪作家让·弗鲁瓦萨尔在史诗性著作《见闻录》中描写了1346年英军以英格兰长弓大破法军重骑兵和弩兵的场景:法军约有3万-4万重骑兵、6000名十字弩兵。英军只有6000名长弓兵和5000名骑兵。凭借长弓优势,英国弓箭手每五秒射一支,每分钟可以射12支,比法国弓箭手快了4倍。“英军射出铺天盖地的箭雨,每分钟就落下7.2万多支,使法国的十字弩手难以承受,纷纷向后溃散。”之后,法国重骑兵在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突击中遭到英军长弓手和骑兵的化解,以失败收场。被史学家誉为“中世纪机关枪”的长弓助英军取得接连胜利,令法军颜面扫地、闻风丧胆。因此只要在战场上活捉英国的弓箭手,法军都要惩罚性地割去其食指和中指,借此实施报复,让他们余生都不能再拉弓射箭。

1415年,百年战争进入第三阶段。自阿金库尔战役起,每次开战前,英军官兵都会手背冲着法军竖起两根指头,一边微点,一边挑衅地说:“有种来取我的指头”。就这样,用竖起食指和中指表达蔑视和侮辱通过百年战争流行开来。英国人和澳大利亚人至今还喜欢以手背对人竖起食指和中指以表蔑视,而法国人的这个动作版本不但只保留了一根中指,还将竖起的中指称作“荣誉的指头”,或许是为纪念他们在百年大战最终取得胜利的荣誉。

用竖中指来表示轻蔑、侮辱慢慢在欧洲传播开来,并在19世纪90年代首次伴随意大利移民登陆美国。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表示,美国历史文档中有关竖中指的首次记载,出现在1886年一场棒球比赛的照片上,当时波士顿“吃豆人”队的棒球手查尔斯·拉德伯恩在合影时对着摄影师竖起中指表示不满。这也是历史上第一张竖中指的照片。20世纪,竖中指随着影视、文学、艺术作品输出到全球各地,成为一个表示愤怒、激动、不满、羞辱或者挑衅的不敬手势。在法意西葡等国,也有人以握住拳头、抬起前臂然后用另一只手搭在肘关节处的姿势表示同样含义。

发布于 2025-08-07 02:28
收藏
1
上一篇:诺曼底模式,引领俄乌和解新篇章 下一篇:揭秘四个常见手势意想不到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