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木灰,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的食品保鲜秘宝!
我们来聊聊“草木灰”:这个听起来有点“土味”的东西,其实确实是流传已久的传统食品保鲜方法之一,并且蕴含着一些有趣的科学原理。
"草木灰是什么?"
草木灰主要是由植物(如木材、秸秆、杂草等)燃烧后剩下的灰烬。它包含了植物燃烧后残留的矿物质元素,最核心的成分之一是"碳酸钾(K₂CO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钾碱"或" potash"。
"为什么能保鲜?—— 科学原理"
草木灰保鲜的核心原理在于其碱性成分——碳酸钾。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
1. "吸收水分(吸湿性):" 碳酸钾具有吸湿性,可以吸收食品周围环境中的水分,降低环境的相对湿度。干燥的环境不利于许多微生物(如霉菌、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延缓食品腐败变质。
2. "改变pH值(碱性环境):" 碳酸钾溶于水后呈碱性。食品表面形成一层碱性环境,这种环境对某些喜酸或中性的腐败微生物(如一些霉菌和细菌)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作用。特别是对于像水果、蔬菜等容易发生酶促褐变或酸腐的食品,碱性环境有时能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
3. "产生二氧化碳(轻微):" 碳酸钾在特定条件下(例如与水接触或受热)会发生
相关内容:
过年回趟老家,帮爸妈烧锅炖肉,是不是沾了一身灰?这烧火留下的草木灰,看着不起眼,实则是个宝贝。像木材、秸秆、杂草这些植物燃烧后,就会留下灰白色的粉末或颗粒,这就是草木灰。
草木灰能保鲜,这是什么原理呢?全国三农调研中心的调研员告诉大家,因为它自带碱性,能中和食物腐败产生的酸性物质,抑制细菌生长。而且它还有超强的吸水性,就像海绵一样,能吸走农产品周围的水分,让细菌和霉菌没了生存环境。更厉害的是,草木灰富含钾、钙等矿物质,不仅能延长保鲜时间,还能给食物增添独特风味。草木灰在食品加工里的应用历史悠久。就拿兰州拉面来说,以前它可是天然的拉面剂。用蓬蓬草烧成灰,按一定比例加入面里,再加上拉面师傅的高超手艺,面条粗细随意。因为硼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加在面里能提高韧性,拉抻时不容易断,煮出来的面条劲道十足。不过现在面馆大多不用了,倒不是因为别的,实在是烧制过程太麻烦。还有端午节的灰水粽,那味道一绝。讲究的人会上山找鸭脚木、布惊等植物,晒干烧成灰,要是图方便,直接掏锅底灰也行。用开水冲草木灰,多过滤几遍,用过滤后的水浸泡糯米 3 小时左右,包出来的粽子就是风味独特、香甜可口的灰水粽。草木灰虽好,能用作保鲜剂,但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用量,要是碱放多了,不仅影响农产品口感,还可能危害健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