饴糖,古老补气良药,守护健康之道

饴糖,古老补气良药,守护健康之道"/

我们来谈谈“饴糖”作为一种“补气药”的方面。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在传统中医理论中,饴糖(主要是麦芽糖)本身通常不被归类为最核心的“补气药”"。补气药的代表通常是人参、黄芪、党参等,它们能直接、强效地补充人体的“气”。
然而,饴糖在中医里确实具有"补益"的作用,并且常被用于"辅助"补气或"替代"某些补气药,尤其是在特定情况下。它的主要性质和作用如下:
1. "性味归经": "性":温(或平) "味":甘(甜) "归经":脾、胃
2. "主要功效": "补虚止汗":饴糖味甘能补,性温能敛,能补益脾气,固涩肌表,对于气虚所致的自汗、盗汗(睡着出汗)有较好的效果。这是它作为“补气药”或“辅助补气”的主要体现之一。 "补中和胃":甘甜能补益脾胃之气,性温能温中散寒。对于脾胃气虚、中焦虚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有缓解作用。通过健运脾胃,

相关内容:

饴糖为高粱、米、大麦、小麦、粟或玉米等含淀粉的粮食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名医别录》谓其“主补虚乏力,止渴,去血”。《食疗本草》言其“补虚,止渴,健脾胃气,去留血,补中”。

中医

中药饴糖主要含麦芽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维生素C等。中药饴糖为米、麦、粟或与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有软、硬两种,软者称胶饴,硬者称白饴糖,均可入药,但以胶饴为主。本品味甘。以浅黄、质黏稠、味甘无杂味者为佳。

本品性味甘,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的功效。

注意:湿热内郁、中满吐逆、痰热咳嗽、小儿疳积者忌用。

饴糖甘温质润,既能温补脾胃,又能缓急止痛。脾胃虚寒、肝木乘土、腹痛喜温喜按、得温痛减等症,单用温水化服。

配伍桂枝、白芍、甘草、大枣、生姜,即《伤寒论》小建中汤。

若产后气血不足、腹痛不止者,配伍当归、桂枝、白芍等药,温补气血、缓急止痛,如《千金翼方》当归建中汤。

若中阳衰微、阴寒内盛、脘腹剧痛、呕不能食、痛而不可触近者,配伍花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缓急止痛,即《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本草经解要》

饴糖。气大温,味甘,无毒。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饴糖气大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肝者生生之脏,生气生血之经也,脾者后天之本,万物之母也。饴糖气温达肝,肝气升则阳气充,味甘益脾,脾血润则阴气盛,所以主虚乏也。味甘益脾,脾阴足则渴止。气温温肝,肝藏血,血温则瘀者行,所以去血也。

制方:

饴同白芍、甘草、桂枝、生姜、大枣,名建中汤,治肝脾血不足。

同川椒、炮姜、人参,名大建中汤,治腹痛不可触。

《本经碗证》

饴糖。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饴,凡谷之黏者,皆可为之。渍过蒸熟,每一石,用大麦糵一斗八升,和水磨汁,倾入其中,少假即生饴,如蜜而稀,色如胶,所谓胶饴是也。其稍干者谓之饧,其熬令干硬,牵而色白者谓之糖。

卢芷园曰:糵米作饴,宛似水谷入胃,蕴酿作汁,出入未定之时也。可以澄饮,可以成血。然甘能缓中,投之不当,反致濡滞。

陶隐居云:酒与糖并米麦所为,而品分中上。良缘糖以和润而优,酒以醺乱而劣。愚谓麹糵虽皆麦所为,然麹先屑粉而后盦造,为拗折其生气。糵浸令生芽,而后磨粉,为引动其生机,然皆令消米质使成液也。酒酿久方成,糖片时便就。久酿者性反迅,速成者性反缓。何欤?夫拗折者,郁弥久而性益猖。

生发者,萌旋达而气已畅。故酒为缓物之报使,糖实急剂之柔佐也。然虚烦虚痞虚肿虚满,俱有确证可指。其笼统言之者,有虚劳虚损虚羸虚弱。能知熇热之为劳,传变之为损,尫脊之为羸,疲欤之为之弱,则科学家之为乏,亦可拟议得之,夫行而无资谓之乏。

人身之行者非气血而何,夫反正为乏非气血之当行不行而何。人身一天地也,嘘故纳新,环周不休,气之道也。十二经脉,十五大络,血之道也。其资皆禀于脾,则虚乏者不可谓非脾气不给矣。脾气不给,参芪术草皆能助之资,此独何藉于饴糖。夫补虚乏已下遂继之以止渴去血,则芪术者皆与渴无干。且术能去湿,不能滋燥。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又与血无干。以是见此虚此乏,断非参芪术草所能补矣。虽然,虚乏而气不能行且渴者固多,又何以知有当去不去之血。夫仲景用饴糖,多在建中汤。建中汤证,多有腹痛,此血当行不行之验也。是故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当行不行为腹痛者耳。故《伤寒论》《金匮要略》用建中处甚多,然止云治腹痛,不云下瘀血。

现代药理

饴糖含大量麦芽糖、果糖,以及少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


时间:2024

发布于 2025-08-05 16:13
收藏
1
上一篇: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春耕时节的希望颂歌 下一篇:今日雨水,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雨水节气由来、诗句、谚语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