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辉人,又称“赛来甫人”,是中国唯一来自东南亚的穆斯林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三亚市凤凰镇。他们是如何扎根海南近千年,至今仍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的呢?这背后有着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
"回辉人迁徙海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甚至更早,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早期迁徙(唐代至元代):"
"海上贸易的推动:" 唐宋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大量的阿拉伯、波斯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其中一部分人在海南停留,定居下来。他们带来了伊斯兰教,并与当地居民通婚,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回辉人群体。
"“七下西洋”的影响:" 明朝郑和下西洋,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的联系,也促进了伊斯兰教在海南的传播。一些随郑和船队来到中国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以及被掳掠到中国的东南亚穆斯林,都为回辉人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2. 定居与发展(明代至清代):"
"与当地土著融合:" 回辉人初到海南时,与当地黎族、苗族等土著居民杂居,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他们吸收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同时也将伊斯兰教传播给当地居民。
"建立独特的文化体系:"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
在中国的最南端,海南岛上住着一个特别的民族——回辉人。他们是国内唯一一支从东南亚迁来的穆斯林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但跟大陆上的回族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回辉人总共大约有1万人,主要集中在三亚市凤凰镇的回辉村和回新村。他们的肤色偏深,五官挺立体,还说着一种从南岛语系来的回辉话,跟东南亚的占语有点像。从宋朝开始算起,他们已经在海南扎根快一千年了,留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印记。那么,他们是怎么来的?为啥能在海南待这么久?

回辉人的起源与迁徙历史
回辉人的老祖宗是占族人,来自东南亚一个叫占婆国的古国。占婆国在哪儿呢?就在今天的越南中部,从公元2世纪建国开始,这个国家靠着地理优势,成了中国和印度之间海上贸易的“大驿站”。7世纪前后,阿拉伯商船老往那儿跑,顺便把伊斯兰教带了过去,不少占族人就信了这个教。到了10世纪,越南从唐朝手里独立出来,建立了丁朝,开始往南扩张,经常找占婆国的麻烦。到了1471年,越南直接打下占婆的王城,占婆国彻底不行了,变成了人家的附属国。战乱一波接一波,占族人没法待了,只能往外跑。海南岛离得近,又赶上宋朝那会儿治理还算稳定,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地。史书上说,宋元那会儿,占婆国的地盘被越南一点点蚕食,占族人分了好几批逃到海南岛。最早的迁徙能追溯到晚唐,那时候有些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已经在海南落脚了,他们的后代跟占族人混在一起,慢慢形成了早期的穆斯林群体。到了宋朝,占族人因为战乱和海上事故,陆陆续续漂到海南,跟当地的民族融合,才有了回辉人的雏形。元朝的时候,忽必烈派兵去打占婆国,打完仗后把一部分占族人安置到海南海口一带。当时有个蒲氏家族的后人,帮着这些新来的移民融入当地,穆斯林社群就这么一点点壮大起来。这些迁徙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断断续续,几代人慢慢聚到一块儿,才有了后来的回辉人。

回辉人在海南的定居与发展
海南岛的环境给了回辉人一个喘息的机会。宋朝那会儿,海南归广西管,崖州(也就是现在的三亚)算是个边远地带,汉人移民不多,黎族势力挺强,文化也挺杂。占族人本来就擅长航海和打鱼,又习惯热带气候,到了海南很快就适应了。他们在海边搭高脚屋,种点水稻和椰子,捞点鱼虾,跟黎族人换东西过日子。宋朝的官府对外来人管得松,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信仰和习惯。蒲氏家族还在崖州建了清真寺,组织宗教活动,把社区攒得更紧实。回辉人的定居和发展跟海南的历史变化脱不开关系。宋元时期,中原打仗打得乱七八糟,福建的汉人往海南跑,北部有些占族人就被汉化了,民族特点慢慢没了。但崖州的回辉人因为地理上隔得远,加上黎族文化强势,反而保住了自己的特色。他们跟黎族人通婚,学了点黎族的编织手艺,但伊斯兰教的信仰一直没丢。

元朝时,忽必烈封占婆国的王为郡王,把一部分占族人安置到海南,跟回辉人混一块儿,社区规模又大了点。到了明清,崖州的回辉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叫“所三亚里”的穆斯林社区,人口涨到好几千。1858年那会儿,土匪袭击了他们的村子,烧杀抢掠一通,回辉人只能躲进山里。第二年,他们又回来重建家园。这次灾难让一部分人跑回了东南亚,但留下来的回辉人更抱团。他们把清真寺修好,继续传自己的文化。回辉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真不是盖的,这才让他们在海南站稳脚跟,成了中国民族多样性里的一块活招牌。

回辉人的文化特色与生活方式
回辉人能扎根海南,文化传承是关键。他们说的回辉话是从南岛语系来的,跟东南亚的占语一个根儿,里面还夹了点汉语和黎语的词儿,挺特别。他们的衣服也有自己的味儿,女的常戴彩色头巾,上面绣点珠子,长袍穿起来飘飘的,跟马来西亚、印尼那边的穆斯林风格差不多。吃的东西也保留了占族的特色,比如酸罗望子炖鱼,跟西北回族的羊肉面完全不是一个路子。清真寺是他们的文化中心,1931年有个德国民族学家叫史图博的跑来三亚,记下了回辉人的清真寺,还说他们“乐于助人,有地有渔船”,挺实在的评价。

回辉人靠自己干活养活自己,这也帮他们稳住了根基。他们搞渔业、种地,还做点贸易,手里有地有船。明清那会儿,他们在崖州的“所三亚里”社区已经成型,人口好几千。1858年土匪那一闹,有些人跑了,但留下来的回辉人还是团结一心,把清真寺修好,文化也没丢。他们的韧性真挺强,这也是他们能在海南待一千年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回辉人主要住在三亚凤凰镇的回辉村和回新村,村子还带着点东南亚的味儿,高脚屋用珊瑚石和木头搭的,屋顶铺椰叶,挺有风情。他们的经济活动挺丰富,珍珠养殖是主打,三亚海域水质好,珍珠贝长得不错。不少回辉人开了珠宝店,卖那种光泽亮亮的珍珠,游客挺喜欢。旅游业起来后,他们也抓住了机会,1988年海南建省,三亚成了热门景点,回辉人开了清真餐馆和小吃街,烤羊肉串、椰汁饭这些都挺受欢迎。回新小吃街一到斋月就热闹得不行,摊主还免费分吃的,游客老多。

回辉人的文化传承
现在的回辉人虽然过得还不错,但文化同化是个大问题。年轻人多说汉语,回辉话用得少了。传统的占式婚礼也简化了,长袍头巾这些老物件慢慢被现代衣服取代。2019年,三亚有些中学不让穆斯林女生戴头巾上学,社区里还吵了一阵子。虽然有这些事儿,回辉人还是在努力保住自己的文化。老人们用回辉话讲占婆国的老故事,年轻人有的跑去沙特阿拉伯学伊斯兰教义,还跟东南亚的穆斯林保持联系。回辉人的历史也挺受学术圈关注。藤桥伊斯兰古墓群是国家级文物,里面有宋元时期的珊瑚石墓碑,记下了回辉人迁徙的痕迹。回辉话和传统织布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往下传。他们跟东南亚的联系也没断过,马来西亚前首相阿都拉·巴达威的外公就是三亚回辉社区出身,说明他们的文化纽带跨国界还挺强。

旅游业给回辉人带来了新机会。六座清真寺成了文化地标,2017年建的清真南寺把中式和阿拉伯风格揉一块儿,学者游客都爱来看。回辉人还保留了占族婚礼的习俗,婚礼上新娘穿长袍,头巾缀珠子,场地用椰叶装饰,热带味儿十足。如今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文化传承的压力也不小。怎么在现代化和老传统之间找平衡,是他们未来的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