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镜泊湖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是描写“药王庙”的文字。
当时匆忙写完就发了出去,后来思考有点小毛病,“药王庙”供奉的是唐代药神孙思邈,所以,这座建筑既不是属于佛教,也不是属于道教。
我们在旅游观光的过程中,对一些清幽古刹中的文化属性,傻傻的分不清,今天就简单的说道一下,欢迎各中专家批评指正。
寺,在古文中有“侍”的含义,即侍奉的意思。
最初,在秦朝开始,是指官员居住办公的场所,是官署官衙门的意思,称作“官寺”。
比如,负责刑罚的“大理寺”,负责外交礼仪的“鸿胪寺”,负责宫廷宴席庆典的 “光禄寺”等。

在佛教传入中土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徒首先从海上来到南朝梁朝,当时佛教徒还是延习家乡古印度的称呼,在城郊建立居所称作“竹林精舍”,或称作“经舍”。
在传经布道的过程中,引起了皇室的注意和兴趣,由于皇帝日理万机,又不能随便外出。
于是,就把佛教高僧请到宫内讲经传法。
同时为方便高僧生活起居,特意开辟一处宅院供其居住,同时,安排人手侍候周到。
这个居所就被称为“佛寺”或取名“某某佛寺”。
于是,后来就逐渐把僧侣居住的地方都习惯叫做“寺”。
庵,在古文中有“厢房”的意思,正房称作“堂”,有前堂后堂之分。
当一座寺院有女修士的时候,为了方便居住,一般将女修士安排在厢房或后堂居住。
所以,后来女修士居住地称作“庵堂”,女修士独立居住后的地方也就称作“某某庵”。

观,古文中有观察,观看,探索的意思。
道教是本土宗教,讲究“道法自然,修仙固本”。
居住的场所一般称作“洞府”或“洞天福地”,在世俗的眼中,他们的行为是在观察天地正道,简称“观道”。
在时间的演替过程中,就逐渐把他们修行的场所称作“观道”或“道观”,进而发展成“某某道观”。
庙,是世俗世界的产物,最初王室将自己的祖先供奉在建筑物内,这称作“太庙”,一般臣民的称作“家庙”或“祠堂”。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还把一些著名的,为部落和社群做出巨大贡献的首领,当作神祇供奉在“神庙”里。

比如,“禹王庙”,“黄帝庙”,“炎帝庙”。
民间也把一些神话的神祇供奉起来,比如,“龙王庙”,“城隍庙”,“土地庙”等。
后来,也把一些人民大众崇仰的人物像神祇一样供奉在庙里,比如,“药王庙”,“关公庙”,“岳王庙”,“孔庙”等。
以后再在旅游过程中遇到“寺”,“庙”,“庵”,“观”,就不会傻傻分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