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人,福建永安之行,实地探访,揭秘我对永安的真实感受

我是上海人,福建永安之行,实地探访,揭秘我对永安的真实感受"/

没问题!作为一个上海人,去福建永安确实是一段挺特别的经历。下面我就把我的一些真实感受,掏心窝子地聊聊,尽量客观:
1. "第一印象: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与上海截然不同"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环境"。到了永安,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连绵的青山和郁郁葱葱的树木。空气非常清新,和上海那种有点闷热、空气不太流通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走在街上或者开车,都能闻到淡淡的草木清香,这点对上海人来说简直是奢侈。 "视觉冲击":永安的城市景观和上海差异巨大。高楼大厦没有上海那么多,更多的是平缓的坡地、公园和绿地。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更"开阔、宁静"。
2. "生活节奏:慢悠悠,悠闲自得" 这是我在永安感受最深的一点。无论是走在街上的人,还是商店的店员,都显得比较"悠闲"。没有上海那种“快节奏”、“时间就是金钱”的氛围。这点可能让习惯了上海快生活节奏的我有点不适应,但也觉得挺放松的。 "生活氛围":感觉大家更注重生活本身,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和速度。这点挺吸引人的。
3. "城市规模与设施:相对小清新,现代化程度不错" 永安作为

相关内容:

作为一个在上海长大的人,平日里见惯了高楼林立和车水马龙,心里头总惦记着寻个地方喘口气。前些日子,因缘际会去了福建永安,原以为不过是匆匆过客,没想这小城竟像块温润的老玉,越琢磨越有滋味。今儿个不揣冒昧,把这几日的所见所感掰碎了讲,全是实话,不掺半分虚饰。

一、城里的风,带着米浆和柴火的味道


刚下动车,永安的风就跟上海不一样。六月的天,上海的风裹挟着空调外机的热气和柏油马路的焦灼,这儿的风却带着点山里头的清爽,还飘着一股若有似无的米香。出了站,打个车往城里去,司机是个中年大哥,操着带闽南口音的普通话,一路跟我唠嗑:“小妹,永安小是小,可有的是滋味嘞!”

车子拐进老城区,高楼渐次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三四层高的老房子,墙面上爬着青苔,阳台上晾着花花绿绿的衣裳,晾衣竿横七竖八,倒像是谁家随手画出的线条。街边的铺子挨得紧,卖五金的、做竹器的、蒸包子的,门脸都不大,却敞着门,里头的老板要么在慢悠悠地择菜,要么靠在竹椅上打盹,阳光透过骑楼的缝隙落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时间好像在这儿走得特别慢。

我住的民宿在一条叫“大小街”的巷子里,推开窗户就能看见对面人家的厨房。清晨五点多,就听见隔壁阿姨在灶台前忙活,锅铲敲着铁锅的声音,“叮叮当当”的,接着是柴火点燃的“噼啪”声,不多时,米浆的甜香就飘了上来。后来才知道,那是在蒸叉叉粿,永安人早餐桌上的常客。在上海,早餐店多是连锁的,包子馒头都是中央厨房配送,哪见过这现磨现蒸的热闹劲儿?就像看一场生活的默剧,烟火气实实在在地扑到脸上。

二、一碗粿条,吃出了日子的筋道


在永安,最不能错过的就是粿条。头一日早上,民宿老板指点我去巷口的“老赖粿条店”。店面简陋得很,几张油腻的木桌,墙皮都有些剥落,可里头坐满了人,老的少的,端着大海碗,呼噜噜地吃。我要了一碗传统粿条,加了份套肠。那碗端上来,瓷碗边还挂着热气,米浆做的粿条透亮,浇上猪骨汤,撒把葱花,滴几滴香油,看着就叫人心里暖和。

用筷子一挑,粿条竟有韧劲,不像上海的米粉那样软塌塌的,嚼起来带着米的清甜。套肠处理得干净,卤得入味,咬下去汁水四溢。我正埋头吃着,旁边的大爷看我是生面孔,笑着说:“小妹,这粿条要配着酱油辣椒吃,滋味才足!”说着就把桌上的小瓷罐推给我。那辣椒是自家做的,带着蒜蓉的香,拌进汤里,辣得恰到好处,直吃得我额头冒汗,浑身舒坦。

后来几天,我又尝了粿条卷、米冻粿、鼠曲粿,样样都离不开米。永安人对米的琢磨,像是刻在骨子里的。在一家老字号,我看见师傅用石磨磨米浆,一圈一圈,不慌不忙。他说:“急不得,慢工出细活,这米浆磨得细,粿条才够滑溜。”想起上海的快节奏,连吃碗面都得掐着时间,在这儿,连一碗粿条都带着日子的筋道,让人不由得放慢了脚步。

三、山里头的景,是天然的水墨画


永安人常说:“我们这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来了才知道,这话不假。城边儿就是山,最有名的当属桃源洞。坐着电瓶车上山,一路绿树成荫,空气里满是负氧离子的味道,深吸一口,感觉肺里的浊气都被洗干净了。

桃源洞的“一线天”最是神奇,两块巨大的岩石对峙,中间只留一条窄缝,最窄处得侧着身子才能过。我跟着人流往上爬,头顶只见一线天光,脚下是湿漉漉的石阶,岩壁上渗着水珠,滴在脖子里,凉丝丝的。爬出来时,后背已经湿透,可一抬头看见对面的山峰,云雾缭绕,像水墨画里晕开的墨色,瞬间觉得这汗出得值当。

山脚下有条燕溪河,河水清澈,能看见河底的鹅卵石。傍晚时分,有老人在河边钓鱼,竹筏慢悠悠地漂过,筏工戴着斗笠,哼着不成调的曲子。我沿着河岸走,看见几个孩子在浅滩里摸螺丝,裤腿卷得老高,笑声追着水花跑。这场景,像极了小时候在弄堂里看的老照片,透着一股质朴的鲜活。在上海,看惯了人工雕琢的景观,这儿的山水却像个素面朝天的姑娘,美得不施粉黛,让人心里踏实。

四、巷弄里的人,藏着最朴素的热络


在永安,最让人暖心的是这儿的人。他们不像上海人那样界限分明,待人接物带着一股子热乎劲儿。有回我在市集上迷路,问一个卖菜的阿婆怎么走,她不仅给我指了路,还硬塞给我一把刚摘的小番茄,说:“自家种的,尝尝鲜!”那番茄酸中带甜,是小时候的味道。

还有一次,我在一家老茶馆喝茶,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看我对着墙上的老照片发呆,就过来跟我聊起永安的旧事。他说,以前永安是个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人多,茶馆里天天热闹得很。“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就剩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守着。”他语气里带着点惋惜,却又指着窗外说,“你看,现在这日子也不赖,喝喝茶,聊聊天,挺好。”


在上海,邻里之间难得说上几句话,关上门就是各自的世界。可在永安的巷弄里,街坊邻居都熟络得很,端着饭碗就能串家门,谁家有个事儿,不用招呼,大伙儿就来帮忙。这种朴素的人情味儿,像老火慢炖的汤,暖人脾胃。

五、离开时,心里头像揣了块暖石头


在永安待了五天,临走那天早上,我又去吃了碗粿条。老板见了我,笑着问:“小妹,要回老家了?”我点点头,他往我碗里多添了勺汤,说:“路上慢些走。”就这一句话,说得我心里头一热。

坐动车回上海,窗外的景象渐渐从青山绿水变成了高楼大厦。车厢里很安静,大家都在看手机,没人说话。我忽然想起永安巷弄里的晨光,想起那碗带着柴火味的粿条,想起河边钓鱼的老人和市集上阿婆的小番茄。


有人说,旅行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去。可在永安,我没觉得它“腻”,反倒觉得它像个被时光温柔包裹的老物件,处处透着实在和温暖。它没有上海的繁华,却有自己的节奏和滋味;它不大,却容得下日子的细水长流。

回来后,有朋友问我永安怎么样,我想了想,说:“那是个能让你慢下来,好好看看日子的地方。”这话或许不够华丽,却是我最真实的感受。就像那碗粿条,不花哨,却吃得熨帖,吃完了,心里头还揣着那块暖石头,久久不散。

发布于 2025-08-04 22:29
收藏
1
上一篇:仙韵悠扬的秘境小县,杨梅飘香征服全球味蕾 下一篇:福建永安,竹林深处,鹇影翩跹,自然画卷中的生态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