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冷知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竟是盛唐繁华而非清明节?

揭秘冷知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竟是盛唐繁华而非清明节?"/

这个冷知识是"错误"的。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不是"清明节当天或与清明节相关的活动。
实际上,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汴河两岸于秋末(或初冬)时节的繁荣景象和自然风光"。
画中展现了:
"繁华的市井生活":店铺林立、人流如织、车马喧嚣。 "繁忙的汴河":船只往来、装卸货物、纤夫拉船。 "各种建筑和自然景观":桥梁、城楼、宅院、农田、河流等。
虽然画卷的标题带有“清明”二字,但这很可能是"后人根据画中季节特征和当时习俗所添加的"。画家张择端画这幅画时,可能并没有特指清明节这个节日,而是想展现当时汴京地区一个"特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时节"。
所以,简单来说,《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北宋汴京的"秋末/初冬都市生活长卷",而不是清明节的场景。

相关内容:

清明节来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民间极为重视的以亲情为主题的民俗节日。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清明只是一个用来扫墓的日子,就连它的英文名字都是“Tomb-Sweeping Day”(扫墓日)……

对于清明节,其实我们有很深的误解。

误解一:“清明节”是完全悲伤的节日

老生常谈的话题:清明节是一个完全悲伤的节日吗?清明节到底能不能祝福节日快乐呢?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曾解释,“清明节的主题不只是扫墓,更重要的是把扫墓和踏青相结合。清明节祭奠先祖,除了表达对先人的哀思,也使后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撑。而踏青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应当以积极饱满的心态投入其中。”

所以,清明节并不只是悲伤,祝福快乐也没问题。不过,要注意分清场合,分清对象。

误解二:扫墓只有“正日子”最好?

每到清明,各地周边的墓园都会进入祭扫高峰,交通常常出现严重拥堵。这是因为有不少人认为,扫墓只有“正日子”才最好。

实际上,过去扫墓本来就不是在清明当天进行的。按照传统习俗,对大多数人来说,扫墓最好在节前的10天内或节后的10天内完成。

△2018年4月1日,西安,航拍清明前市民假日祭扫,墓园周边交通拥堵。

误解三:清明节就是寒食节?

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所以清明节不就是寒食节吗?

错!这是两个节日,只不过唐宋以后才逐渐融合到一起。清明节是一个复合型的节日, 包括了寒食节、 上巳节、 清明节气三个节日的内容,也是唯一把节日和节气相结合的日子。

清明本身是节气,所以清明不是固定的哪一天。一般情况下,每年春分后15天左右即为清明,具体日期前后变动不超过三天。

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两个节日离得非常近,所以很多人把这两个节日合在一起。扫墓、祭奠先烈、吃寒食等习俗都是从寒食节发展而来。

上巳节与清明节的日期十分接近,唐代以来,清明和上巳节也逐渐合流,放风筝、荡秋千、插柳、拔河等春游踏青活动就是上巳节的重要习俗。

误解四:《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清明时节?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

很多研究一开始认同《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清明时节汴京人的生活。但1981年,宋史学家孔宪易提出异议,他通过研究发现,图上有一些内容,描绘的不是清明时节的景象,包括:

第一,画卷之始有一驴队驮着木炭由小路而来,这说明冬日不久来临,这些木炭是准备过冬御寒用的;

驮炭驴队

第二,画面上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茄子一类的作物,还有儿童光着上身在街头玩耍,这些不可能出现在清明时节;

第三,画面有的地方的杨柳枝繁叶茂,有人手持扇子,打赤膊,这些符合秋季的景色;

第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次出现,根据当时东京的气候,清明时节似乎没有必要戴这些东西。

如果“清明”没有清明时节的含义,那它指的是什么?

有为数不少的研究者认为,所谓“清明”既不是节令,也不是地名,应是古代用以称颂“太平盛世”的代名词,意思是有幸生活在清平圣明的好年月……

考虑到宋徽宗时,朝廷确实有鼓吹“政治清明”“歌舞升平”的举动,这个说法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赞同。

这些误解,你是不是也有过?

清明节祭祀先人是中华民族重视孝道的体现,通过缅怀先人来迎接更美好的生活,感受继续前行的力量。所以,不要再片面地理解清明节,认为这个节日“不吉利”,或者“不得娱乐”,更没必要“为悲痛而悲痛”,把自己禁锢起来。

万物生长于清明,这是个好节日,别委屈误解了它,享受这个小长假吧!

发布于 2025-08-03 00:13
收藏
1
上一篇:名画解读,揭秘北宋繁华盛景——细品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 下一篇:细探六维,六个小细节深度解读清明上河图的千古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