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速抽空检查家中老人手机,谨防“大师班”待付款陷阱
这个想法很贴心!定期帮家里老人检查手机,特别是留意待付款的订单,确实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扣费,也能及时发现老人是否不小心购买了什么服务。
检查待付款订单的步骤通常如下:
1. "打开手机上的“钱包”或“支付”App":这通常是所有支付订单的汇总地。大部分手机都预装了微信支付、支付宝等。
"微信支付":打开微信 -> 点击右下角的“我” -> “服务” -> “钱包” -> “最近交易”或“待支付”。也可以在首页下拉,有时会有支付提醒。
"支付宝":打开支付宝 -> 点击首页上方的“我的” -> “支付记录”或直接在首页下拉,查看“待付款”。
2. "查看“订单”或“购物袋”/“购物车”":如果老人主要通过App内购买(比如视频App里的课程),可以检查他们常用的App的订单列表。
"视频/在线教育App"(如腾讯视频、爱奇艺、Bilibili、得到App、荔枝微课等):打开App -> 通常在“我的” -> “订单”或“购买记录”里可以找到。
3. "检查短信通知":有时支付成功或待付款的短信会直接发送到老人的手机上,留意一下短信列表。
"检查时可以多留意几点:"
"订单时间
相关内容:
来论
近期,一些网络直播平台账号以传播“国学”或“传统文化”的名义,引导受众购买价格动辄数千元、迷信色彩浓厚的线上课程。有网民在听课后被告知有“血光之灾”,于是花2万多元报名各种课程,结果直播平台打不开、客服失联。
从“识面相”到“通奇门”,从“免费课”到“大师班”,相关套路熟得就像小区门口“最后三天清仓大甩卖”的招牌,可就是架不住有人前赴后继往里跳。按理说,骗子的套路并不复杂,无非就是“三板斧”:包装“大师”宣扬迷信、连环话术诱导受众购买低价或免费体验课程、跳转到灰色平台推销高价课程。可为什么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受众,尤其是老年人直到上当后才后知后觉呢?
一般来说,老年人对网络上泥沙俱下的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尤其缺乏通过交叉信源求证的意识和思维。比如,某直播间的“玉禅老师”被宣传为“师承天柱山白鹤宫周辛寅道长”,但事实上,安徽天柱山的白鹤宫早已毁于战乱,现仅存遗址。
而所谓“学员改运”案例,不过是团队自导自演的把戏。更荒诞的是“星炎云”等灰色直播平台,客户经理拍胸脯保证的卖点,居然是“不需要上传真实信息”。虽然事后推敲漏洞百出,但在认识没到位之前,老人还是很容易会在骗子编织的信息茧房里完成自洽的逻辑闭环。
最让人揪心的还是那些被骗的老人:客服发来一张“下下签”,接着就是“为了后代难道要等死”的灵魂拷问;直播间里“血光之灾”四个字一抛,两万块的课程说买就买。这些把戏年轻人“门清”,可对某些独居老人而言,却成了压垮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想想也是心酸——当子女们忙着刷短视频看带货直播时,父母们却在另一个直播间里被“国学”包装的焦虑榨干养老钱。
面对这般乱象,说“加强监管”当然没错。今年网信办的清朗行动确实打掉了不少诈骗直播间,公安机关的办案通报也时常出现在新闻里。但就像小区楼道里的“牛皮癣”小广告,今天铲干净了,明天又冒出新花样。那些躲在第三方平台里的“国学大师”,换个马甲就能重出江湖,封号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他们注册新账号的速度。更不用说还有给灰色直播搭台子的技术服务商,在暗处数钱数得欢。
所以除了“见一个打一个”的常规操作,或许更该想想:为什么明摆着的骗局总能有市场?那些哭着喊着要交学费的阿姨爷叔,到底在买什么?恐怕不仅是“消灾解难”的承诺,还有现实生活中无处安放的孤独与焦虑。子女说一句“别信这些”容易,可要填平代际之间的认知鸿沟,光靠防诈宣传单页远远不够。就像治理城市内涝,光疏通下水道不行,还得想办法涵养水源——多陪老人聊聊天,帮他们培养些正经爱好,可能比10个反诈App都管用。
治理这样的顽疾,注定是场持久战:执法部门得保持高压态势,平台要切实担起责任,而每个家庭或许都该抽空检查一下自家老人的手机,看里面是不是也藏着个待付款的“大师班”。 □墨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