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革凡成圣——探寻草书字符95部首异形字·革的左旁革字符魅力

革故鼎新,革凡成圣——探寻草书字符95部首异形字·革的左旁革字符魅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革故鼎新、革凡成圣”这几个词在草书中的写法,特别是关注部首“革”的异形和左旁革字符的应用。
草书追求简洁、连绵、流畅,因此字形变化很大,不同书家、不同风格(如章草、今草、狂草)的写法也会有差异。这里提供一个基于今草风格的常见写法解析:
"1. 革 (革)"
"基本形态:" 在草书中,“革”字通常简化,去除部分笔画,结构变得非常紧凑。其核心是“革”字底部的反文“攵”或其变体。 "部首异形:" “革”字本身作为部首时,其形态会根据其在字中的位置和与其他部件的连接方式而变化。例如,在“故”、“凡”中,“革”作为部首,其左旁的形态会进一步简化。 "左旁革字符:" “革”字的左旁(“革”的变形)在草书中是构成很多字的部件。它本身就有多种写法,并非固定不变。常见的写法可能是一个类似“皮”字头但更简化的符号,或者是一个带有转折的线条,表示皮革的纹理或边缘。这个左旁符号会与其他笔画或部件融为一体,形成流畅的线条。
"2. 故 (

相关内容:

草书入门251. 草书字符95. 部首异形字· 革;左旁革字符

图一

解析:

“革故鼎新”、“革凡成圣”,革字丰富多彩,有广泛的应用。

一、左旁革字符

历代著名书法家书写草书鞍、鞠、靴、艱(艰)、難(难)等字时,往往都把它们的左旁书写的相似。于右任先生在《标准草书》一书中,根据这一现象,初步总结出“革字符”的概念。

图一,介绍了左旁“革字符”的书写字形,说明了“革字符”的范围:“左旁是革、難的左旁者”给出了鞠、鞍、難(难)等三个含有左旁“革字符”的例字。

二、革字草书写法的多样性决定了革字符汉字草书部首异形现象的存在

革字,读音(ge2),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是一个象形字,像其它汉字一样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历程。

1.最早的“革”字见于甲骨文,其字形象征昆虫蜕皮或变态发育的过程,也有认为甲骨文“革”像一张展开的兽皮,表现原始剥皮工艺。

2.西周金文进一步明确“革”与兽皮加工的联系,字形突出兽皮头和尾巴的细节。

3.秦朝小篆时期,线条化简化,保留兽皮铺展的轮廓,但结构更规整。

4.晋唐时期,革字形进一步简化,上部演变为“廿”头,下部保留“口”和长横竖笔,发生隶变,革字字形逐渐成熟,形成现代楷书“革”字的基本结构。


图二

三、革字草书变化

在革字字形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其行书、草书字形,也趋于稳定成熟。由于演变历程复杂,历代书法家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造成了革字草书字形的差异性。

革字,正书由“廿、口、十”三部分上下构成。在行书、草书书写过程中,往往把“廿”简化为连写的草字头“艹”或“䒑”;中间“口”字用“横折横”(近似于字母“Z”),有的书法家把中间“口”字直接简化为两个呼应点“丷”;“十”字连写,也可以把不连写。

图二,介绍了王铎、孙过庭、赵孟頫、启功等著名书法家书写的草书革字。

王铎的草书革字,字形近与左旁“革字符”,上首行书“艹”,中间“口”与下横简化为“横折横”(近似字母Z),“十”字只用一竖“I”。

朋友们,能想到草书革字,还可以写成近似于苹果的“苹”字,可比“苹”字更简化吗?

孙过庭、赵孟頫的草书革字,中间的“口”简化为“丷”,革字草书字形,上首“丷”,下边连写一个行书“平”字,口诀是“丷平革”,简单吧?

启功先生的草书革字,就是用了其原型行书写法。

四、革字汉字部首异形字

1.“革字旁”的草书变化

革字构成的汉字非常多。革字在汉字中位置不同,草书书写不尽相同。有个资料说有三种情况,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在第三部分,我们知道了“革”字草书写法有多种,那么“革”字作为构字部件,其草书写法也有多种字形。

a.左旁革字,大多数都可以用图一中的“革字符”替代。

b.为了容易识别,革字也可以直接用其行书写法,如图二中启功先生的写法,特别是在同一作品中出现几次“革”字的时候,避免重复。

c.根据实际情况,革字符、革字旁可以有一定程度变化,如“廿”——>“艹、䒑、丷”。

d.如果“革”字在一个比较复杂汉字中间或中间底部(如“灞”),可以用一个连写的“丰”替代。

2.革字旁汉字草书部首异形字

革字汉字草书部首异形非常多。

图三介绍了四个:

鞍、勒、鞠、鞭

供朋友们参考。

图三


发布于 2025-08-02 07:43
收藏
1
上一篇:漢字的字元·鳥獸動物中的革,探秘汉字起源与兽皮文化 下一篇: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探秘,实物笔录(十五)揭秘民间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