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26日讯(记者 黄煌 通讯员 杨苏涵)“游学”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游学?游学在中国有怎样的历史?产生过怎样的意义?5月25日,知名作家纪红建携新作《游学·1917》在长沙乐之书店开福店举行新书分享会。现场,纪红建与两位湖南第一师范校友、阅读推广人曹永健、以及来自高校的青年学生代表一起畅谈游学的意义。


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
《游学·1917》还原了青年毛泽东1917年的游学经历。1917年7月,尚在第一师范求学的毛泽东趁暑假时间,与萧子升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行程九百余里。两人不带一文钱,沿途接触城乡各个阶层,了解风土民情,获得许多新鲜知识。这次游学,是毛泽东第一次相对完整、持续时间较长的游学经历,对毛泽东此后的调查研究,其思想的成熟乃至革命路线的选择都埋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毛泽东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游学已经是校友中间的一项传统。活动现场,两位湖南第一师范校友,长沙市天心经开区工委文广园书记谢巍,雅礼中学高级教师、省教育督导与评价学会特聘专家张世程分享了各自的游学经历。
游学不止是走马观花地游,更重要的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为目的的学。回忆青年时代的游学,谢巍历历在目:坐绿皮火车、走盘山路,翻高山,渡索溪河……张世程认为,“游学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它在对生活的体验中,使人成长和提升,并且更新了人的精神世界。”
萤火虫教室创始人曹永健老师从阅读推广人的角度,谈到了阅读与行走的关系。他表示,就像沈从文先生说的那样,“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小书是有字之书,大书就是阅历、生活、社会这些无字之书,我们要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


走到生活中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面对伟人毛泽东这一宏大的命题,纪红建没有展示毛泽东的其他事迹,而是选择了毛泽东的青年时代。1917年,毛泽东游学的时候,正是他们那一代青年在迷茫与黑暗中苦苦求索的岁月。在游学的实践中,毛泽东磨砺出了坚强的意志,培养出独立思考的品格,更立志为当时的中华民族探索未来前行的方向。
“少年强,则国强。从1917年到2024年,一代代青年人背着行囊的背影里,何尝不曾承载着一个国家兴旺繁荣的希望呢?读无字之书,立寻本之志,得信仰之源,到现在,青年毛泽东的游学之路仍然可以给予当代青年前行的力量。”纪红建说,在不知所措的时刻,走到生活中去,在行动中磨练意志,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便是《游学·1917》对当代人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