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老三届”,那个时代的特殊群体及其意义

揭秘“老三届”,那个时代的特殊群体及其意义"/

“老三届” (lǎo sān jiè) 是一个特指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定术语,指的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三所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招收的最后三届学生"。
这批学生之所以被称为“老三届”,主要是因为他们是"文革期间(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最后进入大学并完成学业的一批人"。
具体包括的三届是:
1. "1966年入学":这是文革开始后招收的第一届大学生,也是“老三届”的第一届。 2. "1967年入学":这是文革期间招收的第二届大学生。 3. "1968年入学":这是文革期间招收的最后一批大学生。
"为什么这个群体被称为“老三届”?"
"时间顺序":相对于文革期间其他年份(如1969年、1970年等)入学的大学生,这最后三届是“最晚”的一批,因此被称为“三届”。 "特殊经历":这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大学生涯都处于文革期间。他们的学习、生活、毕业分配都受到了文革的深刻影响,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没有像之前的学生那样经历完整的大学教育过程,很多课程中断,毕业也晚(例如,1966级学生直到1973年才毕业)。

相关内容:

到今天,老三届绝大多数人已经年过65岁,成为老人了。

老三届是指1966年,1967年和1968年高中、初中的三届毕业生,俗称老三届。

这些人大多数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也有生在旧社会,但一定是长在红旗下的。

他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他们和共和国一起成长。

他们的成长过程很单纯,

他们只接受一种思想,

他们只崇拜一个偶像,

他们只为一个目标奋斗!

他们成长过程中,没有发财这个概念,

他们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国家!

他们面对金钱的豪言壮语是“粪土当年万户侯”!

老三届绝大多数人最初的人生经历是相似相同的,

最典型的相同就是他们中学毕业后没有大学可上,

被安排直接下农村当了农民。

那时候他们叫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经过再教育之后的老三届们,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因为各种因素,老三届里有人成了科学界领头人,军队将领,文艺明星……有的成了国家的栋梁!

也有的永远成了农民,老三届的绝大多数,就是至今领着维持生存的养老金活着的那群老人……

他们都是爷爷奶奶级的老人了,

广场舞的主力军已经不是他们,

他们绝大多数没有那份心思和体力。

关心国家大事的一定是他们,

那是他们这辈子养成的习惯,

没办法,改不了。

他们内心的追求和现在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因为从小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老三届中的佼佼者,

曾经用自己几年的青春,

在农村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改变穷山恶水。

那种精神就是“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最终,他们看到的是,时代不同了~

老三届老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世上每个人都会走向黄昏过后没有尽头的夜……

请善待他们,

就像善待今后的你自己!


发布于 2025-08-01 22:43
收藏
1
上一篇:初级产品汪视角,APP登录注册功能深度解析 下一篇:香港尖沙咀购物全攻略,游客与代购必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