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攻略,有效应对晕动病的实用方法

科学攻略,有效应对晕动病的实用方法"/

晕动病(Motion Sickness)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疾病,但它确实给旅行和日常活动带来诸多不便。科学应对晕动病需要结合了解其成因、识别个人易感性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措施。以下是一些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法:
"一、 理解晕动病的成因"
晕动病主要是由"前庭系统(负责平衡和空间定位)"与"视觉系统"以及"本体感觉系统(负责感知身体位置和运动)"之间信息的不匹配或冲突引起的。当大脑接收到矛盾的信号时,会误以为身体正在移动,从而引发一系列类似流感的症状,如恶心、头晕、出汗、呕吐等。
"二、 识别个人易感性"
"遗传因素:" 有些人是天生的“晕车晕船晕机”体质,家族中有患病史的人更容易受到影响。 "年龄:" 儿童和年轻人通常比老年人更容易患晕动病,但幼儿(<2岁)由于前庭系统尚未完全发育,通常不易患病。 "性别:" 女性在月经期、怀孕期或服用口服避孕药时,患晕动病的风险可能更高。 "身体状况:" 睡眠不足、疲劳、饥饿或脱水会降低身体的耐受性。患有某些疾病(如内耳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抗焦虑药)

相关内容:

lass="xiangguan" id="content">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饱受晕车、晕船、晕机之苦。轻者眩晕、恶心,重者五脏六腑翻江倒海,甚至虚脱、休克。这就是常见的晕动病,也叫运动病。

晕动病的临床表现是恶心和呕吐。约有1/3的人因晕动病而严重影响出行。据统计,有多达2/3的旅行者在汽车里至少遭遇过1次晕车症状,坐在后排座位上的人尤为严重,特别是当急刹车、急转弯或突然起步频繁时。

有关资料显示,6岁-12岁的儿童,晕车很常见。年轻人也比老年人更容易晕。而在性别差异上,女性患有晕动病的几率往往会更高,这与其激素分泌周期有一定关系,并在月经前后达到顶峰。

其实除了常见的晕车、晕船,晕动病还会在乘飞机、乘电梯,甚至是玩游戏时出现。根据运动环境的不同,晕动病可被分为晕机病、晕车病、晕船病、宇宙运动病及虚拟现实模拟器病等。

其中,虚拟现实模拟器是借助前庭电刺激技术,将电极放在耳朵相应位置上,让用户完全沉浸在当前的环境中,得以“真实”感觉自己驾驶宇宙飞船正在俯冲或转弯。游戏结束后,很多人会出现恶心呕吐、站立不稳。

即便是同样患有晕动病,也有轻重之分。轻者仅有咽部不适、唾液增多、疲乏、嗜睡。中度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头痛、面色苍白、出冷汗。重度患者除了上述表现,还可能出现呕吐不止、心慌、胸闷、四肢冰凉、表情淡漠、唇干舌燥、精神抑郁,甚至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至于为什么会晕,学术界对此存在不同解释。其中更多的学者认为,晕动病的形成是因感觉系统的冲突和不匹配造成的。除了人体不同感觉之间的矛盾,晕动病的发生也与振荡频率有关。尤其是恶心程度,会随着暴露时间和振荡强度的增加而加重,并在0.2赫兹左右的低频运动时,恶心程度达到顶峰。一般交通工具(如汽车、轮船、飞机等)的颠簸频率恰好在0.2赫兹左右。但骑马、步行、跑步和骑自行车时,震荡的频率都高于1赫兹,所以通常不会导致恶心。

此外,偏头痛患者更易受到晕动病的“纠缠”,尤其是在偏头痛发作时,晕动病症状更严重。在偏头痛患者中,同时伴发晕动病的比例为40%-70%。有研究显示,偏头痛与晕动病、眩晕病可能具有某种相同的病因。

目前,对晕动病的治疗主要采取以下原则:一是口服防晕车、晕船的药物;二是应用中医中药,如用生姜、陈皮煮水喝,针灸疗法,穴位按压等;三是适应性训练,患者反复多次乘坐某种交通工具,可逐渐使机体适应和耐受。

如果出行在即,为了免除晕车、晕船、晕机的困扰,可以做以下尝试:

1.出发前2小时,宜吃点易消化、少油腻的食物,不宜过饱。

2.出行前半小时可预防性服用治疗晕车、晕船的药物。

3.出发前饮1杯浓茶,或喝1小杯加醋的温开水,均有一定的防晕效果。

4.生姜和维生素C止吐效果明显,可备一些在身边,也可以切一片鲜姜,出发前贴在肚脐处,用医用胶布固定好。

5.为避免低频运动的干扰,尽量选择交通工具靠前的座位。

6.在车船行进过程中,不要阅读、玩手机、看视频,尽量向前方看,注视地平线或遥远的地方,以减轻因视觉冲突而带来的晕眩感。

7.避免焦虑,可闭目养神、欣赏音乐、聊天等。

8.当车船晃动明显时,可采取脸朝后的坐姿,或是闭目仰卧。

9.如果恶心加剧,可脱掉帽子,松开领口和裤带,调匀呼吸,尽量用腹式呼吸。

10.轻度不适者可在前额、鼻唇间的人中处,涂少许清凉油或薄荷油。

来源: 甘肃日报

发布于 2025-08-01 21:27
收藏
1
上一篇:7款物美价廉神药,改善脑供血、营养神经,助你摆脱头痛、眩晕、耳鸣困扰,收藏必备! 下一篇:旅客登机途中突发疾病 机场医护团队迅速展开紧急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