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湿地公园景观的地域性特色,区域文化与自然融合的研究

探索湿地公园景观的地域性特色,区域文化与自然融合的研究"/

湿地公园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富有意义的话题。地域性特色是湿地公园景观价值的核心体现,它决定了公园的独特性、吸引力以及其在生态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以下是对湿地公园景观地域性特色研究的几个关键方面:
"1. 地域性特色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地域性特色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如流域、区域、文化圈)所独有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总和。在湿地公园景观中,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
"自然地理特色:" "气候特征:" 温带、亚热带、热带、寒带等不同气候带塑造了不同的植被类型、水文循环模式和水鸟迁徙规律。 "水文特征:" 河流、湖泊、沼泽、滩涂等不同水系形态,以及丰枯变化规律、水位季节性差异等,是湿地景观的基础。 "地貌特征:" 地势高低、坡度缓急、微地形(如浅滩、洼地、沙洲)等影响着水生植物生长、动物栖息和景观营造。 "土壤与底质:" 沼泽土、河岸沉积物、沙质底质等影响着水质、植物根系和底栖生物生存。 "生物多样性:" 特定区域特有的植物群落(如红树林、芦苇荡、高山草甸)、动物群落(如珍稀

相关内容:

城市景观是标识城市的手段,地域性特色则是区分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重要依据。小编希望通过探索项目中增强湿地公园地域性特色的无限可能,确定地域性的差别是构成一个城市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的基础。

1、确定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

湿地公园宣教展示区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交通通达性良好,区域认同度高。鉴于湿地公园在城市区域位置中所扮演的角色,亦可将其定义为城市湿地公园,纳入当地的城市绿地规划系统内。湿地公园自身的自然资源保存完整,上游水域水质良好。

2、保全自然的合理功能分区

湿地公园在布局上以水系为景观轴线,串联公园内的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管理服务区和合理利用区,形成“一轴四区”的结构形态。

3、疏浚河道

湿地公园内的水系包括自然河流、人工鱼塘和水库,规划改造的侧重点为自然河流。首先对现有河道进行全面、集中的废弃物清理,同时清理过度生长的水草,扩宽狭窄沟道。清理出的淤泥用于岸边覆盖,为河岸植被生态恢复奠定基础。

景观营造上,使用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旱溪设计手法。在河床上放置河滩卵石,配合沿岸植物,营造自然式驳岸的景观效果。常年性河道的设计,竖向上,将原有较为平整的河底改造得错落有致,使整个河道在丰、枯水季形成不一样的景观特色。增设岛屿,一方面减少水面面积,降低蒸发量;另一方面增加水与植物的景观层次感。同时利用自然高差变化,考虑两岸景观空间的整体性、互动性,设计滚水坝、生态浮桥,形成纵向变化的跌水空间。活水,净水,营造健康活力的水环境。横向上,对现有河道进行疏浚,在水体形态仍保持自由流线的状态下延长视觉景观效果。除因防洪需要改造的少部分水岸为硬质驳岸外,其他区域尽量保持水陆土壤的有效交流,使用生物和软质护岸护坡处理技术,营建多种形式的生态驳岸。将整个水景打造成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的模式。此外,还要注意景观的艺术性与生态性,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4、选用乡土植物

湿地公园内原有植被分布密度由北至南递减,恢复重建区有大面积原生林带、人工种植的防沙固土林带,沿河有带状芦苇丛。宣教展示区北部仍以林带及芦苇荡为主,合理利用区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只保留有零星绿地。

西北植物色相的季节性更加明显,湿地公园内的植物设计不过分追求四季如春的效果,更多选择了可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落叶观花或观叶树种,起到“夏季遮阴,秋季观色”之用,体现别样的自然景色。因此,本次规划挑选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满足粗放管理要求的苗木品种,对现场原有长势良好的植被予以保留。但现场环境的景观天际线高耸、悠长,轮廓层次简单,缺乏变化,所以在后期植物的规划设计上注重植物种植的文化性,通过植物配置和文化寓意,提升整体景观空间的文化品位。在重要节点和人流较大的区域,采用高大乔木和丰富多彩的花卉提升城镇形象。

整个植物设计从宏观上着手实现点、线、面的结合,确定基调和骨架树种,同时丰富细部搭配,讲究变中有序,并通过道路线和节点的有机联系,达到整个公园的景观和谐。

5、利用乡土材料

湿地公园中的节点建筑使用砖、土一类的地域性材料,不仅能适应强日照气候,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景观特征。导视系统及小品的选材采用石与木这两种乡土材料,材质与色彩和周遭环境相近,形成一种自然的风格。石、木包边则使用金属材料,对湿地来说,金属更长久坚固,后期不易风化腐朽。

游步道的选材上,因地区昼夜温差大,木栈道与木平台选用防腐木,保证其物理性能的稳定。森林景观廊道则采用透水砖或透水沥青材质。前期调查时发现,当地采用地下预埋管线的滴灌技术保障了植物的正常生长。而湿地公园管理服务区内的硬质面积较大,如果采用人工灌溉则代价太大,而采用透水砖则可在降雨降雪时使雨水、雪水渗透进土壤,对该区内的绿化进行养护。

6、兴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构筑物

湿地公园内建筑主要分布在管理服务区内,设计细节方面加入了传统元素。建设中不仅借鉴了传统的美学意义,更是承袭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实用思想。湿地公园内所有建筑(单体和群组)的高度都经过严格的控制,建筑布局也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充分融合。

7、运用非物质形态乡土元素

以湿地公园建设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通过一系列节事活动体现当地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把湿地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同时形成文化产品品牌。比如用芦苇、香蒲编制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工艺品,将湿地文化资源产业化,促进增收,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总之,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竞争力,它铸就了园林景观作品的灵魂。通过对湿地公园景观的地域性特色研究,笔者认为想要突出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性特点,首先在整体规划上,要做到对城市自身发展进行精准定位,再对湿地区域进行合理分区,以保全完整的自然格局,并深入挖掘特色湿地资源以便提升未来城市形象。其次,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上,要注意符合大区域的自然特征,因势利导顺应地形地貌,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这两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湿地公园的基本地域特征。在尊重当地人传统习惯与色彩喜好的基础上,着重使用乡土材料,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融入传统形式,同时利用地域文脉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在景观地域性设计中努力寻求一种“适应地域、延续历史、传达文化、关注公众”的表达方式。

发布于 2025-08-01 15:13
收藏
1
上一篇:湿地公园建设,功能定位与应对策略探讨 下一篇:如何打造高品质湿地公园,深度解析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