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建设指南,全新设计标准全面解析
建设一个湿地公园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设计标准和原则,以确保其生态功能、科普教育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设计标准和考虑因素:
"一、 规划与选址阶段"
1. "生态优先原则 (Ecological Priority):"
"保护核心区:" 选址应优先考虑具有较高生态价值、代表性的湿地生态系统,或具有修复潜力的退化湿地区域。严格保护核心地带,禁止开发建设。
"维持生态廊道:" 考虑湿地在区域生态系统网络中的位置,尽量连接现有的或潜在的生态廊道,维持生物多样性迁移通道。
"避让生态敏感区:" 避免在地质灾害隐患区、环境敏感区(如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文化遗产区选址。
2. "科学评估 (Scientific Assessment):"
"资源评估:" 对区域内的湿地类型、面积、水质、生物多样性、土壤条件等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
"环境评估:" 评估区域的水文、气候、土壤、空气质量等环境背景。
"社会文化评估:" 了解当地社区的需求、文化背景和历史遗迹。
3. "功能定位 (Functional Positioning):"
明确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以生态保护为主,还是以科普教育、休闲游憩为主,或是三者兼顾。不同定位决定了设计侧重点
相关内容:
作为“城市之肾”,湿地公园近些年越来越受欢迎,各地纷纷掀起了湿地公园建设热潮。
到底什么是湿地公园?应该怎么设计建设湿地公园?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湿地公园设计标准》,从总体设计、水系设计、生境营造与种植、园路与场地、标识与解说系统,以及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常规设施等方面予以规范。
先来看看什么是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指天然或人工形成、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休闲游憩为主要功能的公园绿地。
湿地公园设计应注意什么?湿地公园设计应以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原则,明确湿地公园的用地范围。湿地公园应以保护和修复原生湿地生态系统为首要功能,兼顾科普教育和休闲游憩功能。
同时,湿地公园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系统保护、因地制宜、节约用水的基本原则,合理利用水资源,注重湿地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应统筹衔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水环境质量为基础,合理设置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宜包括生态保育区、科普教育区和综合服务与管理区,并可根据现状情况、规模及需求设置二级功能区或简化合并分区。生态系统较为完整、具有特殊保护和恢复价值的湿地,或有珍惜、濒危生物分布的湿地区域,应划入生态保育区。
既然主要功能是生态保护,那么湿地公园内就不应设置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或设施,不应布局与湿地公园服务功能不符的项目或设施。湿地公园用地也不应存在安全和污染隐患;对可能存在水文地质安全隐患、土壤及有害物质污染的区域,应治理达标后再建设。
依据湿地公园功能定位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还应提出公园范围内水、土、气、声等相应控制标准,并针对可能出现的污染事件进行预防性应急处置设计。在生境营造与种植设计上,应优先选择乡土物种,限制选用外来物种,不得选用入侵物种。
作为湿地公园,水是必不可少的,湿地公园水源来自哪里呢?湿地公园应以场地内原有地表径流为常规水源;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宜利用雨洪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达标尾水等补给湿地,不应利用自来水、地下水补给湿地。湿地现状水源或外源汇水水质较差时,应对污染源进行防控治理,并应选择适宜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湿地公园给水系统应根据功能、用途选用不同类型水源,并应满足各自用水水质要求;绿化灌溉宜选用雨水、再生水和现状地表水。而排水系统应采用雨污水分流制。生活污水应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当不能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时,应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可排入湿地。
《湿地公园设计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湿地公园设计。在标准的指引下,希望越来越多的湿地公园,能更好地发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的功能,为群众提供更多休闲游憩的好去处。(中环报记者张楠)
原标题:湿地公园怎么建?设计标准来了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