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坝上,地理奥秘与深厚历史文化的交融之地

探寻坝上,地理奥秘与深厚历史文化的交融之地"/

“坝上” (Bàshàng) 是一个地理和文化概念,主要指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盟 (Xilingol League)" 以及与之接壤的"河北省"的"张家口市"(特别是其下辖的"康保县、沽源县、崇礼区"等地)等地带。
"具体指哪里?"
1. "核心区域:"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全境。这是“坝上”最核心、最典型的区域。 2. "延伸区域:" 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康保县、沽源县、崇礼区等地。这些地区与锡林郭勒盟地理相连,文化习俗相近,通常也被划入“坝上”的范围。 3. "地理特征:" “坝”指的是蒙古语,意为“高地”或“台地”。坝上地区是指内蒙古高原东南缘,介于内蒙古高原(西部、北部为高海拔的草原和戈壁)与华北平原(东部、南部)之间的一片"高亢的草原地带"。海拔通常在1500米到1800米左右,相对平坦开阔,是草原与森林、山地过渡的地带。
"坝上的历史文化:"
坝上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貌,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游牧文化的核心地带:" 坝上自古就是

相关内容:

“坝”从地形上说,特指的是高原上的平原地区。比如云贵高原有“坝子”。“坝上”在人文概念里特指蒙古高原南端边缘地区。从河北北部到内蒙古内蒙古高原南部,地势陡然升高,具备了“坝上”形成的地理条件。这是一个过渡区域,地形有丘陵、有平原、河流密集,水资源丰富。从广义概念来说,“坝上”指的是从河北北部到内蒙古南部的这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大概念的“坝上”包括丰宁坝上、张北坝上、沽源坝上,还包括围场。剧里说的“塞罕坝”应该是指围场地区现在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从地理区划上来讲,北京以北东边以“承德”为标志,西边以“张家口”为标志,承德北端到张家口北端为“坝上”的南部边缘,北边一直到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和锡林郭勒多伦县。



坝上是辽、金、元、清几代的皇家猎场。这里有辽代墓葬、金元行宫、明代长城、清代军马场等很多遗址。现在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在清代曾经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木兰围场”是清代的皇家猎场。木兰围场的千里古松林在辽代就已经是辽帝的猎苑。“塞罕”是蒙语“塞罕达巴罕色钦”的简称,蒙语意思是:美丽的高岭。“木兰”则是满语,意思是“哨鹿”,也就是捕鹿。清代皇家形成了每年七、八月到围场会猎,同时演练骑射、巡视演武,与塞外的蒙古各部会盟,形成了一种制度,称之为“木兰秋狝”。“狝”特指秋天打猎。在古代不同的时节打猎有不同的称呼:春天打猎称为“蒐”,夏天打猎称为“苗”,秋天打猎称为“狝”,冬天打猎称为“狩”。



康熙皇帝在平定漠北蒙古时举行围猎活动,通过木兰秋狝巩固与漠南、漠北蒙古巩固了关系。雍正时期没有举行过木兰秋狝。当雍正皇帝还是皇子胤禛的时候,在康熙时期的秋狝活动中他也曾经行猎于围场,这可以在他以往的诗作中找到痕迹。例如胤禛写过《秋狝扈驾》“玉帐秋风劲,朱旗霜野开。千屯瞻凤葆,万骑待龙媒。犬疾追狐窜,弓鸣逐鹿回。天颜微一笑,欢动震如雷。”雍正虽未举行过木兰秋狝,但不表示不重视木兰围场的行猎活动,不表示他不看重木兰秋狝。雍正的儿子乾隆曾经在他自己所作的《避暑山庄》后序中说,父亲雍正对他面谕过,不去围场行猎,不到驻跸热河行宫是因为:政务繁忙没有闲暇,而且生性不喜欢杀生。但雍正也觉得这是自己的过失,因为不秋狝就不能达到木兰行围的政治目的,所以后世的子孙要遵行康熙时期的祖制,还是要习武于木兰,这是祖宗家法,不能忘记。

雍正即位之初即大刀阔斧改革财政、改革吏治,确实没有闲暇。康熙末年国库空虚,雍正之初忙于追还库银。木兰秋狝是重大的政治活动,要接见宴请蒙古各部,花费肯定是少不了,这也是雍正不举行秋狝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雍正即位后怕他的政敌允禩等人密结匪党,潜蓄邪谋,雍正存着防范之心,不便远临边塞。而且,雍正时期也渐渐开始在圆明圆接见蒙古王公,不一定非得皇帝自己跑到边塞去。



雍正之后在乾隆时期延续了木兰秋狝的制度,在乾隆六年到乾隆五十六之间举行四十次秋狝活动。嘉庆在位时期也坚持举行秋狝大典,嘉庆自己说过,秋狝大典是我朝祖宗家法,目的意义深远,可以肆武习劳、怀柔藩部。

坝上不只有清代的围场,而是辽、金、元、清几代的皇家猎场。除了猎场,这里还有辽代墓葬、金元行宫、明代长城、清代军马场等很多遗址。

发布于 2025-08-01 04:57
收藏
1
上一篇:地名探源,从围场地名解析围场的历史变迁 下一篇:全国乡镇综合实力大比拼,河北承德四县92镇脱颖而出,滦平、隆化、丰宁、围场、宽城领跑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