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遗址确认,见证中国“最早大学”的历史辉煌
稷下学宫遗址的确认,确实为探讨中国“最早的大学”这一概念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和历史学证据,但这其中也涉及到一些讨论和辨析。
"为什么说稷下学宫可能是“最早的大学”?"
1. "规模宏大与组织性:"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桓公(小白)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设立的一个著名学术中心。据《史记》等文献记载,其规模非常宏大,有“千乘之国”的气势。它并非简单的学校,而是一个由官方供养、允许不同学派自由辩论、讲学、著述、交流思想的地方。这种组织规模和性质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属罕见。
2. "开放性与包容性:" 稷下学宫接纳各诸侯国的人士,不问出身,只问才华。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众多学派都在这里汇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这种思想自由和开放包容的环境,是现代大学精神的某种早期体现。
3. "功能多样:" 除了教学和学术交流,稷下学宫还承担了咨询国政、参与政治讨论的功能。许多学者被齐国政权所聘用,甚至担任高官。这使得它具备了类似现代大学智库、思想库的职能。
4. "历史文献记载:" 《史记·孟子荀
相关内容: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齐国故城小城西门的外建筑基址群,近日正式被确认为稷下学宫遗址。
从2017年6月开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齐故城大城及小城西侧进行了大规模的详细勘探。通过5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证明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为整个齐故城西墙及南墙外侧,唯一一处战国时期高等级的院落式建筑群。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东周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而关于稷下学宫的位置,有多处历史文献指向齐故城西门外。
西汉刘向《别录》,“齐有稷门,齐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其下”;十六国时期南燕国临淄人晏谟《齐地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趾往往存焉”“临淄城西门外,有古讲堂,基柱犹存,齐宣王修文学处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淄水》记载,“系水傍城北流,迳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所谓齐之稷下也”。
这些记载没有言明稷下学宫究竟是在齐故城大城西门外还是小城西门外,另有说法在小城南门外,以及稷山之下。但中国历史上所办官学,都附属于政治中心,往往处于国家中枢的西侧,因此稷下学宫不会建在荒郊的稷山下,只会处于齐故城附近。而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除了齐故城小城西门外这处建筑基址群,其余文献言及的地方,均已排除。
考古发现,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紧贴小城而筑,小城城壕直接把其圈护在内,可见两者是一体规划、一体建设的。田氏代齐后,把宫城从大城内迁到小城,就决定了同时兴建稷下学宫。如此,既把官学置于肘腋之处,便于利用和控制;也将之与中枢相隔,内外判然有别。从这样的设置中可以看到,田氏代齐迁都与建设稷下学宫并举,争霸天下的雄心昭然若揭。
有趣的是,如今,一条名为“黉大道”的乡村公路穿过该遗址中部——而穿过该遗址的乡间道路,历来皆称黉大道;由此路进入村庄的大门,则名为“黉门”。“黉”的意思是学府,历史,总会留下一点蛛丝马迹。
穿越两千年的时光,稷下学宫再次开启“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