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人的搅团,西府美食的独特魅力

凤翔人的搅团,西府美食的独特魅力"/

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陕西凤翔和岐山(属于西府地区)两地的特色美食:
1. "凤翔人的搅团 (Fèngxiáng rén de jiǎo tuán):" "搅团" 是凤翔县非常有名的一道传统风味小吃,属于面食。 它的做法是将蒸熟的面粉(或混合少量玉米面)用凉水或温水搅拌成稀糊状,然后下入沸水中快速搅拌,使其冷却后形成一团团粘稠的面疙瘩。 通常会配以油泼辣子、蒜水、醋、酱油、味精、葱花等调料,吃起来酸辣爽口,口感独特。它是凤翔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简单、美味的食物。
2. "西府人的美食 (Xīfǔ rén de měishí):" "西府" 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个著名区域,以岐山、宝鸡等地为代表。这里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面食为主,口味以“西府臊子面”为代表,讲究“薄、筋、光、汪、酸、辣、香”。 虽然这句话没有具体指明是哪一道“美食”,但它强调了西府地区饮食的整体丰富性和代表性。西府地区拥有众多著名的面食,如岐山臊子面、宝鸡的擀面皮、油泼

相关内容:

乡党们,你有多久没吃父母打的搅团了?

在关中西府农村,过去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看谁家娶的媳妇儿利不利气、贤不贤惠,有一个主要标准就是要看看她会不会打搅团,打的搅团光不光或筯不筯?用现在某些人的眼光看来,这个“攒劲媳妇”的评判标准或许有些强人所难了,但在过去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以面食为主的关中地区必须变着花样做出各种各样的经典美食,这样才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绚丽多彩!

搅团关中道都有,但是还是感觉咱凤翔的搅团好吃,或许是一方水土的原因,或许是油泼辣子的加持,每一个凤翔娃娃都吃过自己母亲打的搅团,我也不例外。

搅团喜欢吃的人赞不绝口,外乡人或许吃不习惯,或者不能理解,在过去,就是凤翔本地人吃个搅团也不容易,为什么呢,听我给大家唠叨唠叨……

搅团好吃是好吃,但是打起来太费功费时间了,没有经验,没有一把力气的人是打不出来一锅好搅团的。打搅团方法说起来简单,大锅里加水适量,把水烧开,左手抓玉米面或者小麦面一边向锅中慢慢撒下的同时,右手拿一根擀面杖在锅里用力搅,要一个方向均匀搅,不要让面打成生面疙瘩,火要用小火,火大了,搅团搅不出来,而且容易糊锅底。老我母亲经常边搅边说:“搅团要好,搅上百搅”,搅的遍数越多,打的搅团就越光,越劲,越好吃!我母亲说,这是我外婆小时候传给她的,现在传给你,以后长大了,你自己可以做着吃,……日子如流水,一去不返,我也当孩子的父母了,但却只打过一次搅团,原因是楼房上的燃气锅灶打搅团始终感觉不方便,始终做不出母亲做的味道……

搅团虽然大人娃娃都爱吃,大多数时候却只能在农闲时候才能吃到,小时候记得打搅团,都是我母亲和我父亲换着搅,我们站在锅头边,舔着嘴唇,心里火急火燎,不停的问,好了没有,能不能吃了?……我父亲是个细心人,打搅团顺时针搅,逆时针搅,反反覆覆,他说搅的越光,吃的时候那才“沃野”(好的意思)我妈坐锅头边板凳上边加麦草边说,搭搅团劲要出匀,你爸害怕你把锅给不小心弄破了……)所以成家以前,和大多数孩子一样,我始终是个忠实的吃货,幸福的吃货。

搅团搅的光华浓稠就可以出锅了,先拿个盆,里边接好清水,用带眼的马勺做成光滑的搅团鱼鱼,等凉一会,盛出来,加调料汁水绿菜就可以吃了。也可以把调好的汁水提前倒进碗里,用勺子把搅团幺进碗里,凉一会,调好再吃,有通俗叫法叫“然窝搅团”,也有流行叫法“水围城”的。还有就是把蒸布摆湿,铺在超级大的案板上,然后把搅团从锅里幺出来,均匀的摊在蒸布上,冷却后,用刀轻轻划成一块一块的,吃的时候可以切成一公分的小块,凉拌搅团酸爽过瘾,汤搅团吃起来有滋有味,还有炒搅团的吃法,麻辣鲜香,真的是好吃,歹歹的味道!

大锅里的搅团幺完后,还有一个童年的美味,就是搅团瓜瓜,锅眼加柴,小火慢慢的一炕,过一会,瓜瓜就会和锅底分层,用手一提,一整张瓜瓜就出来了,掰一块,一咬,又香又翠,堪称完美!

现在物质基础比过去好太多太多了,想吃搅团了可以出去买,凤翔东湖口,太白巷,三佳门口,到处都有卖搅团的,凉调的,炒的,汤的,应有尽有!曾经我们村有一位大叔,是原县雍川水泥厂工人,为人客观随和,爱唱戏,爱下棋,他媳妇嫌他水泥厂工资太低,非要扔下两个上小学的娃娃出去打工去,把那大叔气的啊,天天吵架,扔碟碟甩碗碗,受不了刺激就中风了,虽然抢救过来了,却干啥再也不利索了,说话流口水,走路拄着拐,第二年他媳妇就回来和他办理了离婚,硬是走了……好歹在亲戚乡邻的帮助下,孩子大了,也很争气,给他爸把新房盖好,说是他爸为他都把罪受太多了,让享享福,可人世间的事总是那样,不随人愿,有一天,那个大叔笑呵呵的和村里人打着招呼,拄着拐,来到村口坐着19路车就到了凤翔城,他说他吃了一碗炒搅团,感觉还不够,又碟了一碗汤搅团,才意犹未尽的擦嘴走人,在东湖北广场的凉椅上坐着歇了会,公交车一来,又坐车回来了,在村口他碰见了大家,他说,现在搅团这么贵了,两碗搅团10个元,没吃够,有个老汉说,你还不如8块钱来一碗扯面一吃,面汤一喝,比你那搅团还顶饿还划算,他笑呵呵的说就是,但是他说他就想吃一口搅团。或许别人不理解那个大叔对搅团的挚爱,但是我或许知道,他是想他早已过世的二老了吧,小时候他也是他父母的宝贝,成家了,想吃搅团,自己媳妇却不想过清闲清淡的日子,离婚和别人跑了,自己站都站不稳,打不了搅团,只能去买一碗尝一尝。或许就是那碗滚烫的汤搅团,才能让他感到些许生活中的温暖,或许是那碗搅团,才能让他感受到温暖的亲情!没过多久,那位大就“走”了,不留遗憾的走了……

搅团好吃不好打,确实是,现在对于城市的上班族来说或许是有滋有味的小吃,但对于生活艰辛,忙忙碌碌的乡里人来说,打搅团太费事,而且还不顶饿,即便如此,每一个从凤翔走出来的人都有一段难忘的搅团往事,难忘而且难以割舍。现在我也是只有过春节回凤翔了,我母亲才会提议给我打一锅搅团解解馋,我母亲加柴,我用擀面杖搅,搅团出锅,儿子高兴的端着小碗连吃两碗,不停的拌着嘴,说是好吃,父亲和母亲笑呵呵的看着孙子说“看你那吃相,边吃边拌嘴,和你爸小时候一模一样”,叫我们赶紧吃,儿子吃的狼吞虎咽,而我喉咙哽咽,眼睛有点湿了……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父母这辈子吃过太多太多的苦,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凤翔县政府招待所做过面点师,也在麟游县供销社抗过麻袋,也在姚家沟川口河石料厂用大头铁锨装过华山王,为了供我们子妹上学去石家庄工地干架子工;我的母亲为了养活我们子妹三个也是把罪受够了,打零工,砖厂拉土,起早贪黑的喂猪,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我们子妹上学,种地,浇水,打药,……,家里大事碎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可是,生活给他们那代人太多太多的磨难了,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饿,抗过了文化大革命乱,盼来了包产到户,好不容易日子好过了,他们身体却大不如前了,再也搅不动搅团了,作为子女,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报答他们给予我们的一切,对于他们而言,或许不是锦衣玉食,不是当多大的官,也不是干多大的事,而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儿孙满堂,就像一锅搅团,吃出家的团圆,吃出家的味道,吃出爱的温暖!

…… ……

祝愿小时候给大家打了一锅又一锅搅团的父母们福寿康宁、万事无忧!!天南海北的凤翔游子们常回家看看,多吃一碗搅团,因为,那碗搅团香甜、温暖、那是家的味道,那味道回味悠长而又无法割舍

发布于 2025-07-31 05:57
收藏
1
上一篇:探索中国之旅,解锁十大名胜古迹,你在路上遇见了几处? 下一篇:清单制改革,能否有效遏制“甩锅”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