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媒体人的缘故,又一次凑到一堆,写点东西。其实最震撼我的还是上一次COWON P1 D100 ZX1的风云际会,音质上个个精彩,简直“耳”不暇接。甚至都觉得无从选择。算是幸福的烦恼么?而听音时间长了,也不知怎么回事,要求似乎越来越低,索性接电脑听了。这可能归根是一种“生理疲劳“,对于目前有着井喷趋势的高音质产品,简单的接触会让人振奋,听多了,反而会有“吃”不消的感觉,或许听觉神经的容量也是有极限的。
在说大法的线材之前,还是有必要再说说xba-z5以及a3 a2这些高端型号
z5在很久之前使用时,确实给我的感觉不好,查了下这塞子在网络上口碑也不太一致。心里也是乱的要命。好几天的时间都有放弃它的心理,它给我的感觉像个病人一样,是需要花心思伺候它(可它是来伺候我的啊)。
它的调音多少带着点革命性,对我的听音史有颠覆感,直到今天(好几个月过去了),我也难以肯定的说它是一个让我完全欣赏的耳塞。但比铁三角的im04还是要好的(埋汰这塞子已经成了习惯)
为何XBA-Z5难以让我完全欣赏,当然每人心里一把秤,至少我每次戴上都有不同的感觉。但大致上是分为两种,闷和不闷。这种情况受耳道,大脑皮层,气候,环境,心情等诸多因素影响。Z5,我觉得它是众多耳塞中少有的难以一句话概括“太棒了”的那种。对它,我需要划分很多区块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可以说,我在面对Z5时,听音观是处于学习和审视的态度。那个,貌似exk第一次接触时,也有这种感觉……莫非大法的顶级型号都得以跪着的心态听么?
最屌的部分,Z5“杜比音效般”的精确解析,且兼具“完整”的声场。玛丽莲曼森有一首作品《the flowers of Evil》人声乐器声效编的很不错,两分多钟出现的磅礴气势混合着细微的镲泛音,那精美却又诡异的乐感真是享受;在大方向中还有小方向,可以听出编曲者试图在制造悠远而晕眩的背景。邪恶而瑰丽,真了不得。
而xba-z5对这部分声音的解析真是让我有些惊愕,犹如显微镜下看细胞触须般惊艳,我反复听了很多遍来验证自己是否幻觉(当时正处于深夜戴耳塞睡觉模式),并在凌晨四五点起床,拿着a3 a2 exk一个个比较。不对比不知道,只有z5和exk有这种极精密的解析,音量不论是小还是大,它俩的结像都控制的很优秀,且z5制造的”feel the air“声场效果,表现的比exk更为精道。纵深感是强于监听的exk。exk对这一小段复杂而大动态的编曲更多的是横向展示,清晰、结像面略大(对比z5),对所有音响元素一视同仁的态度,而z5则规划出更为具体的座次,定位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每个声音的结像面积都比较小,进而营造出影院的空阔感。
XBA-A3虽然也被索尼定位于旗舰档次,但在结像的构建上,那种境界还是略逊一筹。这个境界高低源自哪呢,往简单里说(或许不严谨)"z5声场表现力是要比A3更为壮阔的。”A3 A2和Z5同样接一个推力一般的前端,三者都有不错的声场效果,A3 A2的声场就像是光线投射到了每一个座位上,Z5则因剧院面积更大,光源距离更远,而显得每个座位不是那么明显,可事实上光都照到了。而人耳的灵敏度毕竟能力有限,因此声场稍微小点的,光源明亮的那个A2和A3便成了本能上,耳朵感觉最自然舒适的地方。于是乎,XBA-Z5就显得不如那两个自然舒适了。但实际上,XBA-Z5依旧是最高等级的发声器,就看你是不是“发烧”。xba-z5就像是国家大剧院,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天天去,A3、A2就像你身边那些超市,什么都有了,随时可以给你展现她最吸引人的一面。至于EXK,它是索尼监听器中最高水准的代表,是一把尺子,测量/鉴赏声音的。xba系列基本都强化了音色的表现力,三频都很美。这两类产品调音取向,适用范畴不同。我实在不愿意把它和xba系列纳入一个对比平台中,没什么意义,就像职业球赛中,拿中锋去和后卫比技术统计一样无聊。
XBA-Z5的小问题:原线下解析有所保留,就像是你看到了那有东西在动,但边缘不够锐,背景也不“够”纯黑,且低频厚,泛音多,过于浓郁,于是可以笼统的形容它为“闷”。于我而言,需要一些适应,也许有些人不需要吧,天生好这口。但升级线后的XBA-Z5,确实不一样,我依稀有点按耐不住想说“太棒了”。本以为自己快木耳的趋势。毕竟听的多,耳朵有些损伤。但索尼的升级线,明显的提升了Z5的通透感,具体表现为,声场规模增大,低频不糊,原线下中低频浓郁(化不开)到有时会干扰其他频率的表现力,而升级线后的低频质感更好,低频解析是有可闻的增强,如果加持耳放,或许你会感到低频部分也有气流的感觉。这确实比较惊人。
最最震撼的是……我有必要放出一首音乐,详细阐述下,王家卫《一代宗师》电影原声专辑曲目《main theme I-opening》,有着侠骨气息和颇为现代感的声效采集。好的耳机,可以将这段约1分钟的曲子表现的大气凛然,但能做到Z5这样又精确,又雄浑的塞子,也不算多。Z5对声场的刻画算是它的一个绝技,升级线后的Z5,解析和高频的延展感有进一步增强,而附加随意一个耳放后,它的声音拆解能力又变得更为明确。声音的发生和消逝,脑海中物体的浮现与破碎,在Z5升级线后,都变得异常惊人,颇有去电影院看大片的效果。
我在想,音质的终极享受,大抵就是影剧院一般的真实和壮阔吧,可以模拟出巨大空间内高档音响效果。而高解析但又不缺柔和感的Z5+升级线着实将《一代宗师》的深沉与愁绪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此情此景”着实感动。其实exk接驳耳放后,同样也可以表现出大气磅礴的影院感,但低频的味道偏拘谨,声场规模也相当震撼,只是exk下的这首曲目更像是监听音箱发出的感觉,少了些感染力。
而在平衡线下,这首音乐在z5那展示出的密度、厚度、声场,声音的拆解感又将普通升级线甩开些许距离。稍微夸张的说,感觉自己有些像站在航母上观看音乐中景象的变化,听觉如此得以打通视觉!别有一番风味,尤其在深夜,当你打开窗户,看着漆黑的夜空,那种沧海桑田的气息真是久久难以平静……
音乐中,基本上除了人声就是器乐、音效、环境采样,上文基本都是以非人声部分所总结的感想。人声部分,z5的人声有时很迷人,润泽且没有齿音。这很厉害。新一代的xba系列在高解析的同时还避免了明显的齿音,这可能也是电声学的革命性进化。人声距离稍偏远,有些歌曲,因录音效果的不同,大致可以看到歌手是“全身像”的距离对你唱。适度的距离好处是余音绕梁,略显朦胧美的结像会更显悠扬。
而铁三角的ckr9和10也是有革命意义的产品,彻底分开了人声与背景,使得“主次”真的分明。2014年,索尼和铁三角各自发挥出了自己最强悍的本事,解决了一些曾经看似很难解决的矛盾,颇有里程碑意义。
关于升级线和平衡线。手头有俩(MUC-M20BL1 、MUC-M12SM1)。
本人耳朵有时木,有时灵,怕总结的不准确,写了还被喷,所以写东西前做的实验不算少。挺费时间。凡是前端带眼儿能发声的,基本都插插试试,早前做音频类柜台养出的习惯。
12的意思估计是1.2m。右侧的平衡线型号中20也就是2m,SM对应的意思或许是stereo mini,右侧的BL也就是Balanced
束线器都挺大个的,左边两根(都位于平衡线)一个束缚着左右耳机线,一个分开L和R声道插头。升级线则简单,就一个束线器
分线器是我见过的最大个的,主要是这线确实粗。
捏压时有较明显的硬度,很耐用的感觉
左:平衡线。右:升级线
插头部分很牢固,横截面直径差不多是两倍于普通耳机线插头
MUC-M12SM1升级线。
对线材的了解极为有限。我觉得索尼可能会因此次出线材而带动更多人步入“玄学”hifi行列。就像很多人被飞傲带的去玩儿耳放一样。优秀品牌都是有很强的指引作用。
这两条线都采用尼龙编织纤维拼接普通塑胶的方式对线芯予以包覆,手感很是结实,耐折耐磨,略有重量感,粗粗的,大大的~~但凡你把这条线抛给一个爷们儿,我想,他都不会觉得这是便宜货。插头部分很可能也是金属材质,印制的SONY logo也显得很上档次。
Z5在未使用升级线前,中低频凝结成块状沉下去的和浮上来的都有限,高频也有被制约的感觉,泛音丰富,但不够清晰明朗,升级线后的Z5空间更为开阔,全频解析都有适度的增强,分离感明显,如若加耳放,这种全频解析的增强效果会更明显。这条升级线对Z5 A3和A2都有相似的作用,强化低音域的解析,纯澈透气,气流穿越耳膜的效果很不错。只是,我在想,低频能否做的再透彻些呢?比如拓展纵向空间,以此拓展低频的下潜效果,这样的话,SONY直接可以把“feel the air”变成“all is air”……
A3其实原线就不错,换成升级线,可闻的变化同样是声场变大了些,人声结像也更大些,低频气势也有适度增强,泛音更为明显了些。不过,这个音质增强,我认为相比对Z5的提升,并不够吸引我。原线的A3人声很好听,相比升级后的“大画面”,素质是提升了,但音色的美感并不一定就真的动人心魄。对A3升级,本人持保留意见。个人是满足于原线的。
A2同样有提升,A2的价格大约1300+,这个价格差不多就是早前的7550,但比7550还是更好听些,7550听了半年多,比较干涩,有时觉得就跟ipod似的,有分离度,但凝聚力不够,有些乏味,女声部分较明显,男声还可以。A2在升级线附加后,其原本仅限于头内的声场规模被拉开到接近A3原线的效果,即包围头部的空间感。A2的低频做的也很不错了,升级线后的低频打击力度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动态也有提升,但我认为即便加了升级线,A2还是不如A3原线的声音自然柔美,A3总要比它更弹一些,更自然流畅,且人声也更好点。
A2和A3在表现多数音乐时,相比Z5,声音更为流畅,自然。Z5在制造它想要设计的声场,可能间接的影响了人声的自然释放。
以上前端均为ZX2。A2 A3 Z5在这部前端下,相比F系列要底气足一些。对这些高档耳机来说,前端的大推力和大控制力还是显得非常重要。
而平衡线下的Z5 A3 A2又是怎样呢?
MUC-M20BL1 平衡线。
Z5在上半部分已经说过了,平衡线下,接PHA3,音质是相当震撼的。女声嗓音可能稍显沉闷,但其他各种声音,素质和乐感都是相当强大。大编制的交响和金属乐Z5控制力都是极强的。
A2在平衡线加持下,尽管密度和解析也有增强,但是面对那些极端些的音乐确实明显的败了,分离度不够,声场也比较窄,没有那种想表现宏伟场面的范儿,打分的话85。
A3比A2好,但比Z5也是略有吃紧,同样输在声场上,细节驾驭能力也是不如Z5,三款耳塞如果不对比,A2是可以享受除交响和大动态作品之外的所有音乐,A3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速度感和复杂极端编曲的大动态作品,有着接近完美的体验,打分(90)
纯素质层面,几乎无可挑剔的Z5制霸般的存在。我所试听的金属乐和几首国内外的纯器乐作品,Z5都显得很成熟,有时音色稍暗了些,这个没办法,Z5就这个德行,但瑕不掩瑜,可以打95分。
如果你要求没那么多,也许还会觉得信息量太饱满而难以承受。ZX2 PHA3平衡输出下的音质,对比其他walkman就像工业级和民用级的区别那样。如果你聆听的内容是现场版本的音乐,那可能会让你依稀有种看着歌手脸庞,和歌手共在舞台上的感觉。这真的是很美好的体验。
距离上次D50+exk被惊到尿之后,上述那套“平衡”组合出来的音质是第二次让我尿的。太强。
A3和A2平衡线接pha3,效果稍有逊色。不是音质不感人,不震撼。而是缺少像exk xba-z5那般包容宇宙的胸怀。Z5是有着吞噬一切的感觉,它有那个劲儿存在。A2 A3稍微欠了一点火候,而这点火候,依稀会让人感觉那就是境界上的差距。
其实A2 A3 Z5这哥儿仨综合来去,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强处。没法子一竿子把谁秒了。像A2,和其他几个千元的塞子比,好像是都不如。但这样对A2很不公,事实上A2接任何前端,除非变态的音乐,否则出来的声音都很美。最基本的,它有力度,有力度意味着层次分明,动态也好,其二,透明。各频段发力很讲究,不过于强化高频或低频。就大多数人声音乐来说,A2把中频这一块儿做的已经很好。
SONY升级线型号末端带了个1,也许是初代的第一个型号?真不以后是否还会有2、3、4尾号续下去。仅从我所体验的这两条线来说,有购买价值。也可以说“物有所值”,至于是否有着性价比意义的“物超所值”,那需要经常玩线的老烧去琢磨了。这次废那么多笔墨说,也是深感索尼音频在脱胎换骨的努力。而在几年前,那种半死不活的状态,实在也没有更多的想法。
最新的对比评测可点阅:中日7款顶级随身听混战!HIFIMAN新品劲爆全球首发评测
______
新浪微博:大person
微信公众号:person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