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雅高冷,蜡梅独领风骚,为何不像红梅艳丽却更令人喜爱

淡雅高冷,蜡梅独领风骚,为何不像红梅艳丽却更令人喜爱"/

你说得非常对!蜡梅和红梅(通常指宫粉、朱砂等色系的梅花)各有各的美,但确实是因为这种差异才吸引了不同的人群。
"红梅":色彩鲜艳夺目,红得喜庆、热烈,如同报春的使者,给寒冷的冬日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温暖感。它的美是直接、奔放的,深受大众喜爱,也常被赋予吉祥、坚韧的寓意。 "蜡梅":则以其独特的“蜡质”光泽和淡雅的香气取胜。它的花瓣不是肉质厚实的,而是革质,表面覆盖着一层蜡样物质,呈淡黄、黄绿或淡紫色,显得清冷、素净。香气浓郁,但不像红梅那样直白,而是若有若无,需要靠近才能感受到其沁人心脾的特质。它的美是内敛、含蓄、清幽的。
"为什么蜡梅的这种“淡雅高冷”反而更让人喜爱呢?"
1. "气质独特":这种清冷、素雅的气质与冬季萧瑟的背景形成对比,显得更加卓尔不群,有一种“凌寒独自开”的风骨。 2. "香气迷人":蜡梅的香气是它的一大亮点,独特而持久,尤其是在没有其他花香竞争的冬日里,更显珍贵。 3. "审美偏好":有些人偏爱这种不事张扬

相关内容:

我蛰居的江北老山林场,庭院中有一株蜡梅,在怡红快绿的花草中很不起眼,平时看上去就是棵枯树,没一点生气。直到枯枝上渐渐鼓出黄色花蕾,这才觉得它活了过来。不过,那花骨朵没有叶片陪衬,干巴巴的,似乎不是长出来的,倒像人工仿制的。走近细看,那花骨朵也不鲜艳,只有嗅一嗅,闻到一股子冷香,方能感知它活着。

这种黄色梅花究竟叫蜡梅还是腊梅,我是做过一番功课的,否则也不会断然以蜡梅为题来写这个帖子。据考证,宋哲宗元祐年间,一代文豪苏东坡和黄庭坚因见黄梅花似蜜蜡,说它“香气似梅,类女工捻蜡所成”,遂命名蜡梅。

李时珍对草木的观察与研究更为专业,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由于黄梅花是农历腊月开的,称其为腊梅也无不可,只是不如叫蜡梅更为贴切。

后来,诗人在写咏梅诗时,习惯在“蜡”字上做文章,如,王十朋就曾借题发挥,诗云:“蝶采花成蜡,还将蜡染花。一经坡谷眼,名字压群葩。”杨万里诗云:“栗玉圆雕蕾,金钟细著行。来从真蜡国,自号小黄香。”

真蜡是我国对高棉的旧称,与蜡梅应该没有多大关系,杨万里不过是由此及彼的联想,也算是借题发挥吧。将蜡梅称作“小黄香”,倒是很形象。戴复古则将蜡梅与菊花相提并论:“篱菊抱香死,化入岁寒枝。依然色尚黄,雪中开更奇。”那蜡梅似乎是菊花涅槃后幻化而出,俏立寒枝,本色依旧。

我到玄武湖公园游览或散步时,见到的蜡梅也是孤零零的,很少有成片的,成片的都是春梅或红梅,艳丽倒是艳丽,却没有蜡梅那么香气沁人。难怪王安石会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估摸,王安石笔下的梅花品种也应是蜡梅。所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查资料得知,王安石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是他再次被罢相后退居钟山所写,傲雪凌霜的蜡梅,或是他孤独心态的写照。

大雪纷飞时,万花凋谢一时稀,唯独蜡梅迎着寒风独自开放,皑皑白雪覆于一抹蜡黄之上,纯净清丽,暗香袭人,于是就有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由衷赞叹,就有了“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的激情放歌。

蜡梅的香味比较独特,无脂粉气,不甜腻,类似桂花,又比桂花凝重许多。桂花是飘忽的,蜡梅是沉郁的,让人鼻孔翕张,一嗅再嗅。蜡梅不像红梅那样艳丽,淡雅高冷,反倒让人喜爱。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王兆贵

发布于 2025-07-30 21:13
收藏
1
上一篇:梅花盆景五花八门,揭秘如何挑选心仪品种,打造专属浪漫花园! 下一篇:蜡梅别梅花,探寻武汉“社科讲坛”中的梅韵,沉浸式赏梅之旅揭秘梅花多样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