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冬至,传统美食大赏,一起探索“吃什么”的秘密

话说冬至,传统美食大赏,一起探索“吃什么”的秘密"/

哈哈,问得好!冬至吃什么,这可是中国北方和南方一个绕不开的“美食大讨论”!虽然地域差异很大,但核心都是"吃热乎的、寓意好的、驱寒保暖"的食物。
这里给你总结一下南北方的特色:
"北方:主打“饺子”"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句俗语,足见北方人对冬至吃饺子的重视程度。
"饺子 (Jiǎozi):" 这是最经典的北方冬至食品。传说这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他在冬天用驱寒的药材和羊肉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给百姓治冻伤。饺子形似耳朵,寓意着保佑人们耳朵不受冻。饺子的馅料也多种多样,猪肉白菜、羊肉胡萝卜、三鲜馅等等,都是常见的选择。很多地方还有“冬至吃饺子,年年不冻耳朵”的说法。 "羊肉汤/炖肉:" 冬至天冷,吃点热腾腾的羊肉汤或炖肉,也是北方人的普遍选择,能迅速暖身。 "面条:" 有些地方有吃“冬至面”的习俗,面条要吃得很长,寓意长寿。 "烧饼/火烧:" 在一些地区,也会吃些面食,比如刚出炉的热烧饼或火烧。
"南方:花样繁多,各有特色"
南方的

相关内容:

如何体现一个节气或是节日的重要性?依小编拙见,必须是吃啊!甭管是东方西方的节日吧,最不能少的就是各色美食啦!(原谅在吃货眼里,吃大于天啊~)接下来,我就为各位小主隆重介绍一下冬至节气吃什么!

汤圆!你可知卖萌可耻?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他们在家宴上尝新酿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圆子,然后用肉块垒于盘中祭祖。

馄饨哪里跑!

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冬至到,饺子俏!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红豆米饭香喷喷!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年糕年糕,年年高!

杭州人喜欢在冬至这一天吃年糕来庆祝。每逢冬至,都会制糕来祭祖或者馈赠亲友。在饮食上,三餐都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丝炒年糕等等种类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图吉利,寓意年年长高。

卤味就酒,越喝越有!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在我国,各地在冬至这天有着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各色美食应有尽有。每到这时,我便由衷感叹我大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让我等后辈望尘莫及啊!多说无益,吃到嘴里才是王道!(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文章图片/网络搜索)

七天天气预报看这里!!!-----链接地址:
http://3g.newweather.com.cn

“2015年十大天气气象事件评选”走起!投票选出2015让你最觉得印(jiong)象(sha)深(dai)刻(meng)的天气事件:
http://m.zgqxb.com.cn/weather/10da/toupiao.php

发布于 2025-07-29 16:27
收藏
1
上一篇:冬至时节,牢记“3红2白”食谱,营养高热量足,数九寒天温暖过冬 下一篇:晴朗升温迎新年,2024福建气候年度“最”榜单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