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有些地名‘货不对板’
比如尖山、小海地、小树林
可什么山什么海什么林也没见着啊
那这些地界以前到底有过嘛
这期津味儿君和咱一块儿“较较真”

尖山没有山 老名叫窑湾
天津是退海之地冲积平原,所以山是个稀罕物。您想人民体育馆旁五六米高的土堆都能称为“土山公园”,“南翠屏公园”更在建设初期命名“堆山公园”,可见天津人对山的渴望。
在河西区有很大的一片居住区叫“尖山”,这地名又怎么来的呢?在查阅《天津卫志》时发现还真有相关记载,早在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就已经有了“尖山庄”这个地名,当时属于河间府静海县管辖。据尖山老住户讲,这片地区曾叫过“窑湾子”,这里一直就没有过山,只是地势较周边略高罢了。尖山成为村落时,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处,曾叫西尖山和东尖山,老百姓习惯称为前尖山、后尖山。前尖山是哪儿呢?就是现在的澧水道西段附近,后尖山则接近现今南楼和土城的位置,后尖山还曾建有天后宫。

新八大里效果图
有意思的是, 1903年《德国军事地图》中,还有“前兼三”、“后兼三”的标注,极有可能是老外按天津话“音译”过来的。说到尖山,就不得不提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最早的新式高档住宅区——八大里。如果您在石家庄提天津尖山八大里,没准还有很多老人知道。为嘛呢?1958年2月,天津市划归河北省,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尖山先后建起单位宿舍,主要包括红光里、红星里、红升里、红山里、红霞里、曙光里、光明里、金星里,也有说含澧新里、红云里、红专里、红岩里(今平江北里),俗称该地区为“八大里”。这里曾因“曙光里市场”闻名遐迩,但大部分却是共用厨房厕所的伙单筒子楼,不再适应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这带有鲜明历史烙印的建筑群,已经在2012年启动拆迁改造,成为了一代人的城市回忆。
您若非问“尖山为什么没有山”,那也许会有当地的住户反问您:“鱼香肉丝里为嘛没有鱼呢?”
小海地没海 得名无确载
对于“小海地”,天津人太熟悉了,早年间有很多人用这词来形容一个地方很偏远。但如今来看,其实小海地也不算偏远,位于河西区东南部,与津南区相接。
关于小海地的得名,我们翻阅了很多史料,不过也没找到确切的出处。
有几种说法:一是传说这里古时曾是一小片退海之地;二是因今小海地路附近土地的主人乳名叫“小海”,俗称“小海地”,读时儿化韵放在“海”的后边,而不是现在儿化韵放在“地”的后边,其它区域是不断扩建延伸出来的;三是“小海地”源自当地人“小海淀儿”的叫法。小海地在天津市区海河下游,沼泽湖泊也应并不少见。北京将面积不大的湖称为“海”,源于元朝定都北京,因为漠北缺水,蒙古人见湖就叫了“海子”,所以小海地或许与北海、什刹海得名异曲同工呢。河西区有一条“海地路”,这恰是在最早小海地的位置,但与“海地”这个国名就重了,因此在前加了个“小”字,但天津人还是爱亲切地称“海地儿”。小海地还一度是天津市无轨电车线网最发达密集的区域,可见其历史地位。
海光寺的寺不是莲宗寺
如果投票的话,“海光寺”应该会登上天津“名不符实”地名排行榜第一名。
有太多外地人听见地铁一号线报站“海光寺”时问过“你们海光寺的寺在哪儿呢”,也有太多天津人斩钉截铁地过“不就是那个莲宗寺吗”。您了注意,以后咱可不能再这么答了,这块地界上确实有过一个“海光寺”,而且还是康熙赐的大名。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天津总兵蓝里邀高僧成衡来津,在此修建了宝刹“普陀寺”,香火鼎盛。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康熙帝南巡驾临普陀寺,见寺像在海中间,四周的风貌似水乡泽国小江南,暖阳之下,清风拂来,稻穗起舞,波光粼粼,赐名“海光寺”,并亲笔题写“随处湘音”的匾额和对联。

海光寺

如今的海光寺路口
近代历史上,海光寺更让世人铭记。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就是在这签的,所以百姓间曾叫它“签约寺”。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侵占天津,海光寺被占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海光寺遭彻底破坏片瓦不存。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被强划入日租界,日本兵营及驻军司令部即设在此。现今的新兴路、西康路曾被外国人称为“海光寺路”,1975年以前多伦道到南京路的这段路叫“海光寺大街”。如今只有在海光寺路口东北角的住宅小区“海光新邨”还留有该地名遗迹,它与血液学研究所及272医院都是海光寺的旧址。作为天津人,不应遗忘海光寺的宠辱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