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引擎驱动,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系统性地设计和实施政策。消费是经济循环的最终环节和动力源泉,其活跃程度直接影响着生产、投资、出口等环节,并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策略和措施:
1.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Increase Household Consumption Capacity):"
"提高居民收入:" 这是最根本的。通过促进就业、提高工资水平(尤其要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如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等途径,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增强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和安全感,降低预防性储蓄倾向。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特别是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
"稳定和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消费之源。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特别是青年就业。
2. "改善消费环境与质量 (Improv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建设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完善产品溯源体系。
"完善消费基础设施:" 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畅通物流,完善停车场、充电桩
相关内容:
作者:蒲实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是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的重要基础。作为经济活动的起点和落脚点,消费对增长的拉动力主要体现在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进而为生产提供动力和目的。有消费才会刺激生产者生产,扩大消费才会刺激生产者扩大生产,消费层次提高才会推动生产层次提高。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更要突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对发展壮大消费提出重要要求,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精准把脉,为进一步稳住经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尽管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消费增长受到了一定抑制,但是消费恢复态势并没有改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居民消费基本稳定,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9.4%,消费保持稳定恢复有很多有利条件。消费仍然是三大需求中贡献最大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1月和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6.7%,3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负增长3.5%,旅游住宿、餐饮娱乐、交通出行等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受到明显冲击,零售总额下滑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3月。这组数据的背后,一方面是疫情变化使服务消费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服务消费恢复速度滞后于商品消费恢复速度;另一方面居民网上消费快速提升,依赖线下场景的零售消费受到冲击。同时,中低收入人群基数大、风险抵御能力较差,暴露在疫情等风险面前更加脆弱,消费增长基础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伴随近期中央拉动消费的综合施策相继落地,政策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释放,“稳”有预期、“进”有动能。要确保已经出台的政策尽早尽快落地见效,拟推出的政策尽量提前,同时研究准备新的预案,切实做到拉动消费政策持续发力、靠前发力。
加大纾困力度,推进消费供需两端回升。适度从投资端向消费端和民生端倾斜,加大对生活困难群体的消费补贴力度。落实好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扶持措施,鼓励地方探索帮扶方式,稳住更多消费服务市场主体。
提升传统能级,拓展重点领域消费。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深化汽车流通领域改革,扩大二手车流通,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促进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以多方社会力量补齐服务供给短板。
创新技术手段,大力促进新型消费。加快线上线下消费融合,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完善云计算、线上支付、人工智能等配套应用,培育壮大智慧产品和服务等“智慧+”消费,充分发挥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推动我国消费需求回暖和作为消费市场增长新动力的重要作用。
注重载体建设,打造消费升级平台。开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示范创建,加快建设便利居民生活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畅通供应链物流链,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培育建设。完善和消费直接相关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托底体制机制,以稳住消费拉动消费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蒲实)
来源: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