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11月28日至12月1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在广州举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是农业农村部主办的公益性展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二十届,是“三农”领域等级最高的农业盛会,在这场盛会中,宜兴土特产“天团”将精彩亮相,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宜兴农业的独特魅力与丰硕成果。
说起宜兴“土特产”,虽不曾大肆推广,却以其独特风味、优越品质而享誉全国“吃货”界。从阳羡茶、宜兴红,到宜兴百合、宜兴大闸蟹,再到杨巷大米、湖㳇杨梅,近年来,宜兴培育了一大批“出圈”的“土特产”,到了成熟季,游客纷至沓来,带火了乡村游;宜兴乌饭、笋干、和桥豆腐干、杨巷葱油饼,一批特色美味,成为游客青睐的伴手礼。宜兴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缘何超乎想象,今天记者们来一探究竟。

三山两水五分田孕育丰富“土特产”
宜兴,三山两水五分田,生态禀赋优越、农业资源丰富、产业特色鲜明,是苏南地区最大的农业版块,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基地,农产品具有品类多、品种优、品质好等特点。
农业强不强,关键看品牌。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业品牌化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宜兴市把实施"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作为促进乡村振兴新引擎,不断加大农业品牌塑造、营销推介和宣传保护力度,培育了一批具有产业领先优势,市场潜力大、营销技能强、文化底蕴深的农业品牌主体。先后打造了阳羡茶、宜兴红、宜兴百合、宜兴大闸蟹、杨巷大米、湖汉杨梅等6个区域公用品牌,“乾红早春茶”、“晴兰竹笋”等4个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九香翠芽"、"宜皇大米" 等5个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和 “陶都水芹”“岚峰茶叶”等14个江苏农业品牌目录,农业品牌数量全省领跑,"宜字号"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增强。

在宜兴众多土特产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阳羡茶”和“宜兴红”。 宜兴,古称阳羡,素有“茶的绿洲”之美誉,早在唐代就盛产阳羡贡茶,清光绪年间就有红茶生产记载。“宜兴红”茶于2018年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共有35家茶企许可使用“宜兴红”品牌。
再说宜兴百合,宜兴百合最大的特点是味道有点苦,可以入药。宜南山区的气候温暖湿润让这里的百合与山林河湖共生,从腐熟落叶中获得天然养料,在温和多光的环境中生长发育,融为当地生态系统,如同一朵朵地下的“玉莲”,带来出污泥而不染的味觉盛宴。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三大食用百合中,宜兴百合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其肉厚、色洁、粉糯、微苦、回甘,包含多种生物碱及蛋白质。

秘诀一:强规划,增强“土特产”竞争力
放眼本次农交会,乡村土特产的竞争十分激烈。从海南的甜蜜凤梨到东北的饱满大豆,从东海的鲜美鱼蟹到草原的肥美牛羊,天南海北,应有尽有。那么以“宜韵乡情 阳羡丰物“为主题的宜兴土特产为何脱颖而出?
坚持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宜兴市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打造广大消费者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尤其是区域公用品牌全方位支持,开展集中赋能推广。近年来,宜兴市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优势,科学实施“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将农业品牌培育列入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构建农业品牌建设长效机制,并将发展潜力大、产业实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品牌纳入目录管理,着力培育“宜”字号特色农业品牌新集群。
在本次盛会中,颇受欢迎的“宜兴红”,作为宜兴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于2017年。伴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请进来、走出去”,宜兴市农业农村局多形式、多渠道打造“宜兴红”品牌。宜兴市承办首个国际茶日江苏主场活动、省“陆羽杯”名特茶评比、省茶叶科技发展大会、中国宜兴阳羡茗茶会等活动,抱团参加国内外展示展销会,全方位展示品牌风采,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促进“宜兴红”茶的科技、文化、产业融合。
挖深做精茶文章,推进“宜兴红”与山水陶竹禅等元素的多维融合,成功打造多条部省级精品茶旅线路,建成阳羡茶产业园、阳羡茶文化博物馆、西渚茶禅小镇等特色茶文旅基地,推出观光、休闲及科普等体验产品,实现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奏响转型发展新篇章。

秘诀二:夯基础,在“品质”上下足功夫
乡村“土特产”要在“品”上下足功夫,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让本地“土特产”更好服务城乡、致富农民。宜兴市农业农村局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培育、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质量兴农。
宜兴市将质量作为品牌的身份证和名片,坚持把质量兴茶作为第一要务,推行全程质量管理,不断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专门制定“宜兴红”茶使用管理办法,严格质量管控,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使用,加强标准宣贯和产业培训。开展茶树良种改造,建立清洁化生产车间,严格质量管理。结合“宜兴红茶品质提升关键技术集成及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实施及生产基地、产品认证等相关工作的开展,多措并举,推动茶叶生产、管理的提档升级,做优做精“宜兴红”茶。发布实施“宜兴红”茶的江苏省地方标准,实现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生产。
如今,宜兴茶企均通过SC认证,建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7万亩,国家级生态农场1个、部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11个、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5个、江苏生态茶园11个。
同样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让乡村特色产业更有“品”的还有“宜兴大闸蟹”。“宜兴大闸蟹”养殖过程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和无锡市地方标准各一项,标准完善。据悉,宜兴市是国内最早开创底层曝气增氧技术的基地,也是江苏省第一个物联网水产养殖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一套“提水、种草、投螺、稀放、调控”的生态养殖模式。宜兴拥有一家省级河蟹良种培育场,2020年被认定为第一批江苏特色优势种苗中心。多家授权单位获评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

围绕“品”字下功夫,因地制宜选准品种,不仅提高农产品的外在品相、内在品质,也同步提升品牌价值,“宜兴大闸蟹”产品质量现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及出入境检疫检验标准,创建了无锡地区首个“江苏省大闸蟹出口示范基地”。曾获“有机食品金奖”、“中国十大名蟹”、“无锡优质农业产品”;连续9年荣获“王宝和杯”金蟹奖,多次获得“最佳种质奖”;2021年,成功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目录及“无锡市十大农产品品牌”。
秘诀三:强营销,久久为功擦亮品牌
近年来,宜兴农业品牌数量快速增长,品牌效益显著提升。对于宜兴而言,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管理,促进品牌营销,真正实现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转变,已经到了关键阶段。
因地制宜地创新、打响农业新品牌。日前,宜兴市丁蜀镇上坝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上坝农品”发布会, “上坝农品”特色品牌的首款产品——上坝竹叶蛋正式上市。为拓宽农产品销路、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宜兴市丁蜀镇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数字经济直播赋能乡村振兴”模式,实现“网红直播间”+“网红村庄”的有机结合:由上坝村相关负责人和达观主播等担任直播推荐官,借助网络流量撬动乡村振兴,将农产品等上坝山间好物推向全国各地。
不仅如此,跨区域的立体式农业品牌营销,则是宜兴“土特产”的又一致胜法宝。11月16日-17日,有“螃”自远方来·滆湖金蟹畅吃轰趴季暨2024滆湖螃蟹品牌推荐会在广东省深圳福田水围1368文化街区成功举办,全新亮相的滆湖螃蟹IP形象“蟹丫”首次与消费者见面,旨在以滆湖螃蟹的鲜美滋味为媒,将传承千年的“蟹”文化传播,激活味蕾。有了独特文化IP的宜兴大闸蟹在自身高品质的基础上,很快让“滆湖螃蟹”在粤港澳大湾区打响声量。


本次盛会现场呈现的诸多宜兴“土特产”品牌,相当亮眼。宜兴“渎上百合”的品牌逐渐打响,除了传统的百合销售外,还创新推出“百合芽茶”“百合籽粉”等一系列衍生产品,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核心村还与江苏省药膳研究会开展合作交流,提出“百合宴”打造计划。
宜兴所产“万石水芹”先后荣获“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省名牌产品”, 为了让“万石水芹”走出去、走得远,“万石水芹”产地后洪村积极发展“互联网+”电商营销,通过益农信息社、科技服务超市,整合各类线上平台资源,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拓宽水芹销售渠道,探索生鲜水芹在线销售。
功能性大米文化的开创者“江南米道”,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已组建上海营销中心,搭建线上线下营销团队,通过自建电商销售平台,有专业的营销队伍负责产品的设计、包装、宣传和销售,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走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品牌发展新路子。近年来,宜兴市拓展“土特产”营销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立体化销售。有3个茶叶市场,直销店200多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宜兴农业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大微信、抖音、直播等“云推介、云销售”新型线上自媒体营销平台建设,拓展消费受众。2022年宜兴参加央视网无锡“够”世界大型全球直播活动,全方面、多层次宣传推广“宜兴红”、“宜兴大闸蟹”品牌,提高品牌曝光率和知名度。2023年,乾元茶业通过直播带货,平台累积粉丝30.2万人,月均销售超10万元,获“创青春”江苏省创新创业大赛电商组一等奖。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久久为功擦亮品牌。如今,宜兴涌现更多特色鲜明、业态多样的乡村产业,不断带动强农富农,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撰稿:李静 图片:张云衢)
本文来自【新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