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风“分鸡入钵”到现代网红,叶婆婆二代解密“钵钵鸡”命名之谜

从古风“分鸡入钵”到现代网红,叶婆婆二代解密“钵钵鸡”命名之谜"/

这是一个基于您提供的信息创作的标题或文章引言:
---
"从古籍“分鸡入钵”到网红美食:叶婆婆二代揭秘“钵钵鸡”命名真相"
当古老的记载遇上现代的潮流,“钵钵鸡”这一源自四川乐山的传统美食,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席卷网络,成为备受追捧的网红美食。它的名字,简单直观,却似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如今,随着“叶婆婆钵钵鸡”品牌一代传承人的后继者——第二代掌门人的出现,一个关于“钵钵鸡”命名真相的谜团,正被缓缓揭开。这背后,究竟是古籍“分鸡入钵”的古老智慧,还是另有缘由?让我们跟随叶婆婆二代的脚步,一同探寻这道网红美食名字背后的文化密码与传承奥秘。
---
"文章可能包含的内容方向:"
1. "钵钵鸡的历史渊源":追溯其起源,可能真的与古时候乐山地区的某种分食方式或盛放食物的器具(钵)有关。 2. "“分鸡入钵”的传说或记载":探讨是否有相关的古籍、地方志或民间传说提及了与“分鸡入钵”相关的场景,其与钵钵鸡的关联程度如何。 3. "叶婆婆品牌的故事":介绍“叶婆婆钵钵鸡”的发展历程,一代传承人的贡献。 4. "二代

相关内容:

封面新闻记者 杜卓滨

钵钵鸡到底是什么鸡?

长时间以来,记者走访乐山街头多个钵钵鸡品牌店,都没有得到明确答案,一直到采访嘉州叶婆婆钵钵鸡第二代掌门人范波。她告诉记者,钵钵鸡最初叫串串鸡,是她女儿2014年,在历史故事中看到古人也有把鸡肉分块放到钵钵中吃的习惯,于是继承传统,取名钵钵鸡,并创建了嘉州叶婆婆钵钵鸡品牌。

6月下旬,第十八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在四川乐山召开,封面新闻派出记者,从乐山出发寻味中国餐饮界的“乐山军团”。7月24日,记者找到嘉州叶婆婆钵钵鸡第二代掌门人范波,听她讲述钵钵鸡从县城中学街边小吃,发展成网红美食的故事。

嘉州叶婆婆钵钵鸡第二代掌门人范波。杜卓滨 摄

5分钱一块,贵一点的2角

县城中学门口冒出美味小吃

7月中旬,嘉州叶婆婆钵钵鸡位于成都锦里的新店开业,这是嘉州叶婆婆钵钵鸡在成都开的第8家店。年过半百的范波每天早上7点就开工,购买当天需要的新鲜食材,制作、售卖一直忙到晚上10点半。

嘉州叶婆婆钵钵鸡在成都的分店。杜卓滨 摄

如此忙碌的生活,范波从7岁就开始了,那是1980年。

当年,小学没上完,范波便跟着务农的母亲叶春兰,来到乐山犍为县城,在街头和犍为二中校门口,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箩篼,叫卖椒麻鸡。“当年物资匮乏,普通人家一般是三个月吃一次肉,过年才会吃一次鸡,所以我们也不可能卖整鸡,就把椒麻鸡做好以后,分块卖,小的5分钱,普通的1角,大块点的2角。”

范波记得,一只鸡,除了鸡肉分成大小不等的几块,还会按部位分为鸡肠、鸡皮、鸡头、鸡翅、鸡脚等。

范波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都是好吃嘴,没事就喜欢钻研美食,因此叶春兰做的椒麻鸡没多久,就受到了大家的认可。“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卖了3.2元,当时爸爸在伐木场上班,一个周都才挣3元。”

分块的椒麻鸡并不像今天的钵钵鸡用签子串着卖,仅仅分散在箩篼里,顾客用筷子夹着吃,性子急一点的,则是直接上手,拿过就吃。客人每吃一块,范波便在客人面前放一颗玉米粒来计费。

牵着母亲的衣角走街串巷5年,范波长到了12岁,记住了犍为文庙、二中等几个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于是在这一年,她自己挑起了一根扁担,和母亲分开叫卖椒麻鸡。

两人一自行车来到乐山

叶婆婆椒麻鸡串上了刷把签

此后五年,两娘母叫卖椒麻鸡维持着一家7口人的生活,还在乡里修了自己的房子。

“1990年,我提出到乐山城里发展,主要是想着多挣点钱。人就是这样,买了自行车就想买摩托车。”范波记得,当时她和母亲两个人,骑着一辆自行车,花了5个小时,来到了乐山。

最早两娘母在乐山的鱼咡湾公园,摆摊售卖。“当时公园的山上栽着很多梨花,每次有小朋友来看梨花,我和妈妈挑着扁担就冲过去,卖鸡块。小朋友们下山坐游船,我和妈妈又挑起箩兜唰唰唰冲到山下。”回忆起早年创业的过程,范波笑着笑着,眼里泛起了泪花。

钵钵鸡最早叫串串鸡。受访者 供图

“太累了,但每天都很有成就感。”范波记得,无论大人、小孩还是老人,都爱吃他们家的椒麻鸡。随着客人增加,用玉米粒计费的方式不管用了,“卖的量大了,用玉米粒计算不过来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范波和母亲一合计,就把家里的刷把,去头去尾,留下中间段的签签,串到鸡肉上,进行售卖。

随后生意越来越好,1997年的时候,范波专门请了工人来削签签。范波记得,削签工干了10年左右,干到2007年,此时市场上出现了专供餐饮食用的环保签。“我们的削签工技术很好,签子大小很均匀,新签签也没有毛刺。”范波回忆道。

范波介绍,给鸡肉加上串以后,他们就打出了“犍为薄饼串串鸡”的招牌,这一店招一直用到了2006年。

钵钵鸡最早叫串串鸡。受访者 供图

2006年,串串鸡生意持续火爆,范波想着去注册个商标,但不能继续叫犍为薄饼,于是她把哥哥和弟弟都叫来,一起商量。三兄妹凑一块,结合母亲的姓氏,想了“叶孃孃”“叶姐姐”“叶老孃”等名字。

“后头我们觉得还是要尊重我妈妈,于是决定叫‘叶婆婆’,取名‘叶婆婆串串鸡’。”范波告诉记者,钵钵鸡的名字是2014年修改的。

顾客吃串串鸡。受访者供图

钵钵鸡之名来源于历史故事

“希望钵钵鸡成为四川的一张名片”

把串串鸡改为钵钵鸡的是范波的女儿,嘉州叶婆婆钵钵鸡第三代掌门人张茂林。

2014年,张茂林大学毕业在西安创业,打算把母亲的串串鸡卖到西安,但她觉得串串鸡的名字不好听,北方人不懂什么意思。同时张茂林在历史故事中看到,古人也有把鸡分解开来吃的习惯,但古人会把分解好的鸡肉放到钵钵里,取名钵钵鸡。于是,张茂林向母亲建议,尊重传统,把串串鸡的名字改为钵钵鸡。

范波在制作钵钵鸡。杜卓滨 摄

范波听取了这个建议,在这一年将叶婆婆串串鸡,改名为叶婆婆钵钵鸡。

同年年底,乐山高铁通车,大量游客涌入,认识了这一道既传统又陌生的美食。

范波记得,那几年的生意蒸蒸日上,“几乎每天都要卖到凌晨三点,最多的时候,一天卖了5000多块钱。是工人半年的工资。”范波介绍,两年后,她将叶婆婆钵钵鸡带到了成都,开了自己的分店。

“这个时候我的想法,就不再是挣钱了,而是想让钵钵鸡成为四川的名片,让全国人民都知道。”范波告诉记者,她在成都开的分店,分别在太古里、锦里、建设路、万象城等地,都是游客非常多的地方。

“悄悄告诉你,我现在不像原来摆摊时那么穷了。”采访最后,范波突然压低了声音告诉记者,下一步她计划在全国每个省的核心城市,各开一家店,也只开一家店,让大家每天都排队。

“我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全国各地的人们一提起钵钵鸡,就会想到这是四川非常厉害的一道美食,是一道需要排队的美食。”

发布于 2025-07-27 16:14
收藏
1
上一篇:中国城市日记,活力绽放的广东省深圳市 下一篇:一元一串惊艳奥运冠军!揭秘“钵钵鸡”,这究竟是什么样的鸡?